李大爷的小园子
江 南
勤劳如蜂的李大爷不但用汗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也用智慧浇出了一个普通山村的勃勃生机。
七峰山后有一个依山傍河的小村落叫铁梨寨园,村里有位养蜂的李大爷,今年72岁,眼不花耳不聋,腰杆笔挺,说话声如响钟,走起路来都带风。善养花,更善养蜂,他的蜂蜜口感蜜甜,品质上佳,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名满南阳了,如今,他亲手种植的芍药园再次声名远播。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直接打卡老爷子的根据地。
我与李大爷的儿子是高中时的校友,也算是熟客了,一见面大爷就带我们去看他的蜂园。这个园子就在大爷居住的青砖大瓦房的背后,穿过一条青砖铺地的甬道,就进入了蜂园,园子的外围有高大的槐树和白杨,园四周则是长了多年的毛竹和银杏树,一场雨过后,那肥嫩嫩的竹笋遍地露头,就连绕园的小径上都长满了,看来,就算是风吹雨打,也拦不住每个生命对春天的向往。几十个蜂箱呈长方形摆在园子里,园子正中除了种一些时令的菜蔬,还有两株树龄高达数十年的楸树,除了欢快的鸟鸣和风拂过银杏叶的“哗哗”声外,你会听到低频的嗡嗡声不绝于耳,这是蜂群发出的欢呼声,它们用辛勤创造了一个甜蜜的春天。
李大爷一入蜂园就显得格外兴奋,嘴角和眉梢都挂着掩饰不住的慈爱和欢喜。这也难怪,他养蜂养了几十年,这里的每一只蜜蜂都得到过他的陪伴和看护,与养育子女毫无区别。他指着蜂箱前门熙熙攘攘的蜂群说:“这些蜜蜂非常聪明,从来不会认错家门,因为每一箱蜂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他弯腰揭开一只蜂箱上面的白布,里面有十几个隔板做成的蜂巢,他随手提出一板,那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蜜蜂和整整齐齐的蜂巢,那些蜜蜂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一哄而起,依然波澜不惊地忙碌着,对我们的打扰好像并不在意。想必,在蜂群眼里,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早就成了它们族中的一员了吧。
李大爷的芍药园离蜂园不算远,就在村南端的小河旁。芍药园不算大,但正值花开盛时,香气四处弥漫,足以氤氲方圆数百米。远远望去,一边是姹紫嫣红、蝶飞蜂舞,一边是淙淙流水、柳枝低垂,牛儿在吃草,羊儿在欢唱,孩子们摸鱼玩水,真真的一幅“山乡春韵”图。
推开园子的铁门,一条红砖铺就的小径,笔直地延伸到园子的深处。芍药的种植区域以红砖小道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边种植的是入药的单瓣芍药,它的花期稍早一些,与南边的观赏性芍药相比,已经显出颓败的迹象。它们是清一色的粉花,单瓣,黄蕊,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在微风中摇摇晃晃,偶尔,有花瓣晃晃悠悠跌落枝头,状如凤蝶。
最惊艳眼球的是南边的观赏性重瓣芍药,花朵硕大,层层叠叠,颜色鲜艳。大爷告诉我,那大红的叫“高杆红”,紫红的叫“紫衣”,纯白的叫“润玉”,鹅黄的叫“黄金轮”,粉红的叫“晴雯”,还有“蝶落荷塘”“红艳飞霜”“粉池金鱼”等等,一朵朵亭亭玉立,那一支支茁壮挺拔的花苞更是散发出无法言喻的清新与盎然。老爷子如数家珍,一一给我报着花名,那口气和神情哪里是在报花名,分明就是叫着自己娇闺女的别名!他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些花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气死牡丹”。我暗暗惊异于老人的精准命名,因为无论是花色的娇艳还是株体的肥壮,这些重瓣的芍药都比牡丹有过犹而无不及。
我们的笑笑姑娘像只快乐的花蝴蝶,在芍药园里来回奔跑不肯离去,大爷摘下几朵芍药花送给她,这个小天使的嘴巴都乐得翘上天了。这是一份来自春天的赠予,祖孙两代明媚的笑颜被我定格在相册里,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园子,瞬间就有了岁月静好的味道。
其实,这个芍药园里种的也并非全是芍药,还有猕猴桃、无花果、樱桃、桑葚、李子、杏树等,小小的园子被安置得满满当当。最妙的是园子里的小空档处,竟然也种有好几种果蔬,我们除了吃到新鲜的草莓,又得到了半袋子大爷亲手摘下的豌豆角。
“丫头,过几天再回来一趟吧,桑葚快要熟了呢,管饱吃够。”大爷指着那棵桑葚树叮嘱我们。
“好的,园子里再有啥活了就通知我们,我们也想和你一起种下一个美好的春天呢!”我一边给大爷拍照留念,一边提出请求。
“好,只要人勤地就不懒,等下一季过去,我领着你们一起种春天。”老爷子爽朗地大笑起来,笑声惊动了柿子树上的几只鸟雀,它们“喳喳喳”地叫着,穿过芍药园弥漫的香气,朝着存放甜蜜的蜂园飞去。从这一刻起,我开始期盼下一个可以种植春天的季节,盼望着如鸟雀一般,跟在老爷子身后,在美好与甜蜜之间,自由切换。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麦收往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