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一座城市竟有两处古代名人读书台,极为罕见。一个是位于石桥镇张衡墓旁的张衡读书台,曾造就出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一个是位于卧龙岗上的澹宁读书台,曾经孕育出一代贤相诸葛亮。
进入卧龙岗大门往右拐行,但见一垅土岗横卧,岗岭林立茂盛,郁郁葱葱,顿生神秘之感。拾阶而上,穿过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题写的读书台指道牌坊,继续前行,一座建筑掩映于丛林之中,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筑月台,门额上“澹宁读书台”,书体笔力峻拔,古拙苍劲,为1939年曾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龚浩所题。门额两侧悬挂清代南阳著名书法家张允文题写的楹联:“读书以笃行君子之德,弹琴而咏歌先王之风。”里面供奉有诸葛塑像一尊,室内壁嵌有龚浩书《澹宁读书亭记》《抗战纪念碑》《蒋百里先生纪念碑》等五通碑刻,以及张轸题“奋乎百世信为雄,争与名山传不朽”石刻对联。“青石小径通幽深,两排柏树隔世尘。躬耕于彼读于此,阅尽众人待佳人”。看看读书台门前光滑的青石,以及林间树上眼花缭乱的红绸,就知古往今来,有多少读书人到此膜拜,缅怀诸葛先贤遗风。
澹宁读书台环境幽静,视野开阔,由此西望武侯祠,亭台楼殿掩映于丛林树石潭水之间,与夕阳余晖相映,风景如画,使人流连忘返。明代文学家陈洪谟有诗赞曰:“半亩青松巢水鹤,一帘斜日贯晴虹。”澹宁读书台是诸葛亮躬耕南阳十年间静心读书、努力修业的地方,诸葛亮满腹经纶的才华和经邦济世的才能,都和这个读书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游人驻足停留在这个满是松柏的高岗上,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刘备求贤若渴的三顾茅庐,也不是三国时期的叱咤风云,而是诸葛亮那穿越千年的高歌长啸和那青灯黄卷的朝吟晚诵,没有这些,就没有后来的“功盖三分国”,也没有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东汉南阳作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被称为南都、帝乡,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让南阳成为文化昌盛和荟萃之地。自古以来,南阳就是一个弥漫书香的热土,余香袅袅浸润南阳盆地千余年,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而当年颠沛流离、内心彷徨而胸储大志的诸葛亮,希望能够知晓天下,阅读到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书籍,他需要一个自食其力的安身之地,需要一个晴耕雨读的理想场所,而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诸葛亮深邃的目光,南阳似乎与之前世有约,也向他张开了宽厚热情的臂膀。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通过勤奋读书学习拥有广博才干,方可实现自己的理想。诸葛亮十年躬耕生涯,是潜心苦读的十年,也是心静绝尘的十年,他的心寂寞而孤独,而读书则成了诸葛亮宣泄情感的最佳渠道,与其说南阳成就了诸葛亮,不如说读书成就了诸葛亮。平日劳作之余,诸葛亮端坐高岗之上,手捧史书儒学典籍,日复一年,沉醉其中,岗坡上茂密的树林,似乎见证了诸葛亮勤奋的身影;卧龙潭水的微微凉风,曾经吹起诸葛亮凌乱的衣襟。如今漫步于读书台前,望着诸葛亮塑像手不释卷的样子,不禁让人肃然起敬!而那种阅读的优雅姿态,早已穿越千年,成为经典和永恒。
诸葛亮的成长离不开南阳,离不开读书,更得益于他独特的读书方法。罗贯中《三国演义》介绍诸葛亮时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务于精纯”是以徐元直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治学和思维方法。而诸葛亮却跳出了这个条框和定势,博览群书却“观其大略”,这就是他的独特和过人之处。这也是诸葛亮说“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而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的原因,言语之中充满着自信和霸气,而后来诸葛亮的预言也成为现实。
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观书有感》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为读书要细心品读活学活用,说的极富哲理,也耐人寻味。在《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关于读书目的和用途,诸葛亮曾有深刻高论震惊四座:“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不知道这些高深莫测的理论,是不是出自诸葛亮之口?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的宏伟设想,卓越超群的军事才能和深有成效的治蜀本领,哪一条不是诸葛亮学以致用“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涉及当时”的最好证明?
龙岗之上躬耕时,寂寞唯有读书台。诸葛亮何以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千古名相?何以《出师表》与《草庐对》文学名篇流传后世?当你来到南阳卧龙岗,站在澹宁读书台先贤诸葛亮的塑像前,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
作者简介:李远,副研究馆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卧龙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等。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50余家旅行社踩线湖北宜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