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谨以此文怀念史清波老师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匆匆那年 ——谨以此文怀念史清波老师
作者:  赵宗礼

匆匆那年

——谨以此文怀念史清波老师

赵宗礼


  我今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是中考时报错志愿;最窝囊的事情是什么?是中考时报错志愿;最伤怀的事情是什么?还是中考时报错志愿!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南阳县六中(位于原南阳县新店区北英庄村)渡过的。初中毕业,按我当时的成绩,理所当然应该报考南阳一高,也一定会被录取。遗憾的是,我却把第一志愿报为南阳县一完中(社旗一高前身)。入校后,由于其高中部很快被精简,我在最佳年龄段中断学业,给人生带来无尽坎坷。

  回望来路,往事历历。

  1961年6月初的一天下午,报志愿开始了,上面规定,每个同学可以选报三个志愿。学校教导主任兼班主任史清波老师说,大家可以酝酿,商量着报。记得好几位同学说,有什么可商量的?还不都是报考南阳城里的一、二、三高嘛!史老师连忙补充说,还有一完中和南阳技工学校哩!大家要知道,一完中高中部是南阳县今年唯一保留的两班高中,也是我们最主要的报考学校。说罢,便离开了教室。虽然如此,我还是结合自己情况,将三个志愿分别填为南阳一高、二高和一完中高中部。

  谁知这天晚饭后,学校紧急集合召开动员会,要求更多毕业生改报一完中。校长张勋宇在大会上说,大多数同学的志愿报的是南阳一高、二高和三高,想法很好,只是缺乏自知之明。在报志愿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五六、五七两届毕业班学生,第一志愿都报的南阳一高,我们听之任之,结果两届没有一个考上一高的,滑档二高、三高的,也寥寥无几。今年学校给大家当好参谋,瞄准一完中高中部多报、多报、再多报。这叫量体裁衣,更是为大家着想……张校长说罢,史老师进一步跟进,给人一种唯有报考一完中,才有可能上高中的味道。

  会后,我来到史老师住室,要求将第一志愿改为一完中。谁知,在会上和公开场所一直鼓励大家报考一完中的史老师,此时却十分认真地说,赵宗礼不用改,考一高没有问题。我说,我考虑一番后,觉得还是报一完中牢靠,能稳操胜券。史老师犹豫一下说,改可以,那你可别后悔!他还说,刚才的话,是学校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讲的,你的情况我清楚。我说,正如你们所说,我打的是有把握之仗,把能上学、有学上,当作第一目标。史老师见我如此坚决,便按照我的意见,将第一志愿改为一完中。

  考试结束,我对过题,发现自己考得不错,本想找史老师将第一志愿改回为南阳一高,却误信别人传言:南阳一高是“择优录取”,考分只要达到其录取分数线,还可能被录取。这原本是胡说八道,我竟信以为真,犹豫一阵,还是放弃了。后来听史老师说,当时考后改志愿不行:一是县教育局早把学生档案提走了,二是一完中高中部是六中力保的报考重点,不会让再改。

  结果,我的志愿终于实现,被一完中高中部录取(当年,南阳一高最低录取分数线320分,我考345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62年5月12日,一完中高中部被上级“砍”掉。辍学已成事实,我别无选择,只有回家务农。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在艰苦环境中,我没有沉沦。初中时期,我有过“长大当新华社或人民日报记者”“当作家、当教授”的梦想。逆境中,我义无反顾,开始了追梦之旅。雨天、雪天和夜阑人静时候,正是我读书看报、练习写作、给报社写稿的最佳时机。1969年8月,我有两篇文章登上河南日报显著位置。9月,我代表南阳县农民通讯员在南阳地委召开的通讯报道表彰会议上发言。10月,被抽调到新店公社当专职报道员。12月,成为南阳地委文艺大批判小组唯一兼职农民代表。1970年7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月被当时的县级南阳齿轮厂破格招工录用。之后几经周折,凭写作专长,调入南阳日报社,开始了近30年的读写生涯。退休后,跑遍原南阳专区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先后在《炎黄春秋》杂志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赤子情》一书中,发表近10万字作品。此外,还整理了反映南阳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状况的6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

  后来陆续听到我们班考入南阳一高、二高、三高同学的消息:方仲钦被外交部特招,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外语学院学习;李西如被国家调查部(即后来的国家安全部)特招,直接进入中央机关;张西泉、路振德、张成等考上大学,毕业分到理想工作……刘本德、方仲钦、李西如成长为厅级干部,张成评为郑州大学教授,于喜秀后来担任过许昌市委副秘书长、禹州市委书记……与他们相比,我作为当年的尖子生,却不听老师劝告,报错志愿,走尽弯路,成为心中永远的痛。

  几十年后,有同学对我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文则寿、有文则荣。有文,也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广泛见证。你没上过大学,没当过兵,没当过“社青”(从农村选拔的干部),靠一支笔走到今天,同样实现了人生价值。

  直到现在,我仍然十分敬佩史清波老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他清楚每一个人的实力,关键时刻把该说的话说到前头。他在指导我报志愿时说的每一句话,我铭记了一辈子,敬佩了一辈子,也自责了一辈子,后悔了一辈子。史老师病重时,我几次去探望;去世后,还写了一副很长的挽联,表达了深切怀念之情。虽然,我并没有听他的话。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