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风,就离不开家乡,它是培植家风的沃土,就从村里那片古梨园说起吧,它是童年最让我们自豪的记忆,就是现在向别人介绍家乡时,开头肯定是“我们村种了大片的梨树……”
说它是古梨园一点不假,从我记事起,就是粗粗的树干,黑黑的如铠甲甲片一样的树皮,种类也不少,瓢梨、面梨、香蕉梨、苹果梨等等,个个枝繁叶茂。父辈们说这些梨树有百年之余了,当年大炼钢铁时,许多树木都被砍伐了,唯独我们村的梨树一棵都没少,这与父辈们对梨园怀有深厚情感是分不开的。在随后食不果腹的六零年它又成了全村的救命稻草,冬天乡亲们把干的梨磨成粉,蒸成黑窝头。“好吃吗?大伯。”大伯笑了笑,目光缓缓投向远方,沉默了一下说:“有点酸。”现在想想,大伯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吧,在哪个粮食救命的年代,有吃的就不错了,毕竟大雁屎、树皮都被当成了食物。大伯是吃过大苦,耐过大劳的人。他是家中的老大,兄妹六个,大姑早早出嫁,其余弟妹年龄尚小,爷爷身体弱,干活上不是大砍大杀的人,生活重担就压在大伯身上。秋天梨树丰收了,脆甜美味的瓢梨、酸甜可口的香蕉梨沉甸甸挂满枝头,有些枝条被坠得扫着地面,调皮的孩子躺在地上用嘴就能够着香甜可口的梨,这就成了我村对外炫耀的事,这时,全村的空气里都充溢着甜甜的味道。大伯在鸡叫头遍就起身,拉着满满一架子车黄澄澄、香喷喷的梨,徒步到一百多里外的唐县县城去叫卖(现在的南阳市唐河县),从家走的时候,带点干粮,卖完后再徒步返回。往往是汗水把衣服浸湿了一次又一次,路上舍不得买吃的,渴了就到沿途村庄喝一气“井拔凉”,回来后,天已黑透,等于俩头不见日头,再把钱如数交给奶奶,以备家用,给家庭带来些许欢乐和希望,大伯从不说累,他心里装着家里人。
1958年南阳鸭河口水库开始修建,十万民工大会战,为了全家生活计,大伯毅然投身那场轰轰烈烈,敢叫日月换新天,战天斗地的火热浪潮中。工地的生活条件非常好,能吃到白面馒头、油条,大伯每次都舍不得吃完,留下来利用探家机会拿回来,引来全家一次次惊喜。大伯在工地上朴实能干,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领导青睐,两年后,找他谈话,想把招工的机会给他,这样也好成个家,大伯牵挂家人,头摇得像拨浪鼓,他失去了那次机会,一生孑然一身。
父亲是一个严厉正直的人,村里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找他帮忙解决。他是退伍军人、党员,在识字不多的村里人中,是属于能写的“文化人”,隐隐觉得当时父亲很为这事自豪,谁家写信、写证明、写对联都找他,他总是有求必应,不急躁,不推辞,无论多忙,这些事先解决了再说。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临近春节写春联。一场大雪过后,整个村庄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梨园也被白雪覆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最好的写照。冬日暖阳照在树枝上,经过雪的反射,梨园里散发着奇异的银色光芒,觅食的小鸟从这个枝头跳到那个枝头,啄着干瘪的梨子,一阵风吹来,洒下一阵又一阵的雪雾,如梦、如幻、如蓬莱仙境。雪雾落到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脖颈里,梨园里便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时,村里人不断拿了红纸来到我家,父亲就在院子里支起两张桌子,他先把红纸整齐地折叠,然后轻轻一撕两半,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那句“只要功夫深,裁纸不用刀”,然后又把单个的红纸按字数多少折叠,展开再抚平整,凝神静气,笔走龙蛇,一挥而就,接着小心翼翼地放在另一张桌子上晾着,晾干后就能取走了。
父亲对我们兄妹俩管教是严厉的,我们心里是敬畏的,他代表着家中的权威。有一次抵不住苹果的诱惑,偷摘了别人家俩个苹果,被妹妹告了状。父亲把我叫到跟前,满脸怒气,在面前摆了俩个砖头,让我一个膝盖跪一个,自己先反省,俗称跪砖头蛋儿,然后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就是钱掉在地上,不是自己的也不能捡。随后让母亲陪着我去跟人家道歉。那时我已上小学,明白父亲是爱我的,从那之后,别人家的东西再好,我都不会看第二眼,更别说拿人家的了。
知了的鸣叫唤来了炎热的夏天,梨园里树影婆娑,凉爽宜人,中午,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光着背,端着碗,在梨园里边吃边乘凉;歇晌的时候,有的便拿了凉席铺在厚厚树荫下美美地睡上一觉。母亲的俩个哥哥都是有工作的城里人,小舅还是老三届的大学生,所以母亲从小就对我们的学习非常关注。这大热的天,她每次在地里锄草锄到晌午头,下午又早早地顶着大太阳上地,母亲说这样草死得快。在那个农活基本靠人力,“多个蛤蟆就多四两力”的时代,她是断不会让妹妹和我上地的,把院子大门一锁,妹妹和我就在家里学习,外面的小伙伴也不会找我们玩,进不来不说,再者都知道母亲的脾气,是不能打扰我们学习的。上初中的时候,我又被母亲送到县城里最好的初中上学,到那里后,第一感觉人家都是城里的孩子,都是吃商品粮的,我因为是乡下转去的,要交借读费,有点自卑,好在在母亲的鼓励下,成绩一直优秀,也算是给母亲带去一些安慰。
现在又是春天了,整个村庄又一次笼罩在白色的花海中,梨花的香味谈不上香气扑鼻,它有一种独特的淡淡花香,但也吸引成群结对的蜂蝶盘旋其中,或呼朋,或引伴,或流连花丛。我的父辈,现在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现在被我们这一代人照顾、牵挂,同时也享受着国家的红利,老有所养。他们和梨花一样朴实,就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走入人群中,不易发现,但他们身上的质朴、勤劳、正直、乐于助人、爱孩子、爱家人的品质和这古梨树园一样,成为家风传承下来,散发着如梨花一样淡淡的清香,随着岁月的沉淀,越来越浓,历久弥香,铭心刻骨。
春天来了,又见梨花儿白......
作者:唐河县少拜寺镇中心校 韩鑫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绿色中国行——走进大美南阳暨2023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