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子水
李伟明
读小学时,老师常常批评某些同学,说他们是“半瓶子水,叮叮吊吊”。
那时还小,虽然知道这是说人家不上不下的意思,但并不理解“半瓶子水”有什么不好,总觉得比瓶里没有水还是要好些吧?
如今,经历的事情多了,越来越发现,这“半瓶子水”,有时还真是给人添堵。
“半瓶子水”倘若自娱自乐,不影响别人倒也罢了,偏偏他们还自以为是,往往喜欢好为人师。这种人,似懂非懂,凭所谓的经验指导旁人,乃至误导他人。一些完全不懂行的人,得到“半瓶子水”的“指教”,难免先入为主,把他们当成“真师父”。这些人以后要纠正自己认识上的某些谬误就不容易了。
经常看到职场某些年轻人,得到所谓的前辈指点,成天想着给领导送这送那,指望凭这些伎俩打通“关系”,得到提拔晋升。却不知,并非所有的干部都这般无品,很多领导根本不喜欢拉拉扯扯这一套,对这种人反感得很。遇到这种情况,这些学“歪”了的年轻人,能在上司面前留下什么好印象?可怜他们失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遥想当年,我从农村去城里读大学时,没见过世面。有“懂事”的人便教我,要学会抽烟,要学会喝酒,要学会给用得上的人送年送节,这样,参加工作后才有人脉、吃得开、跑得快,不然寸步难行。偏偏我十分讨厌抽烟,宁可成为孤家寡人也坚决不碰这东西,所以不为所动。至于其他交际,也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便没按人家指导的去做。参加工作以后,却觉得“后果”并不像那些“老师傅”说得那么严重。到后来经历多了,更发现,社会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么回事。一个人凭自己的本事,不搞请客送礼拉关系那一套,也是完全可以在职场立足的。想想那些出这种点子的人,其实是孤陋寡闻,以为自己的经历可代表一切,便将这点可怜的“经验”拿来传人。倘若所“传”的人同样没什么见识,那些小伎俩便要被他们奉为圭臬,代代相传了。所以,每每见到有人搞这一套时,我便想,为什么庸俗的人际关系总在延续?就是因为一批“半瓶子水”在做“教师爷”,将一些无聊的“秘诀”传承下去,于是培养了新一代“半瓶子水”。
我在纪检机关工作,经常处理一些信访举报件。其中有些举报信,一看就是反映问题的人请人代笔的。请人代笔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类“枪手”,其实也就是粗通文墨而已,靠自己的想当然,把举报信的情节写得比小说还夸张,令人哑然失笑;而提起要求来,则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好像必须得按他说的办才行,让你啼笑皆非。我看这种人是古装戏看多了,把自己当成舞台上的帝王将相了。那些真正要反映问题的群众,被这种“半瓶子水”的人一折腾,所反映的问题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反而大打折扣,有关部门要把事情弄清楚就得多费许多工夫了。
还有一些“半瓶子水”文化程度稍高些,竟然开起了写作班,正儿八经教人写文章。他们自己都没发表过几篇文章,却自以为得道,肤浅地理解写作之事,甚至无聊地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用一些低端的套路,指导中小学生如何投机取巧写作文。不用说,得到他们指导的人,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写作是怎么回事,永远只能生搬硬套写些虚假空洞、毫无创意的平庸文字,而不可能有出彩的机会。倘若这些人成了主流,文化可就要倒退了。
“半瓶子水”就这样散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他们时不时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动不动取得劣币驱逐良币的“战绩”,让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有“半瓶子水”?因为他们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爱学习,水平因此原地踏步。同一起跑线出发,别人都在进步,而他不进则退。当年我们读中学时,升学率低,每一届都有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复读生。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新学期伊始,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不错,因为那时的题目相对简单,而他们已做过多遍,熟悉得很。就这样,他们总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懂,于是不认真听讲,遇到新的知识点也不知不觉忽略了,结果慢慢地又落后了。到了高考时,他的成绩便是“年年十八岁”。这就是典型的“半瓶子水”。在参加工作的人当中,这种情况也不少。他们总以为某件事自己会做了,却不知道事物是发展的,知识是需要更新的,天天只知道老一套,便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内行。读书时,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东西甚至理解错了。实践中,则抱残守缺,不知与时俱进,找不到正确的目标。如此,这种“前浪”怎么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给“后浪”们带出一条阳光大道?
所以,年岁渐长,便慢慢理解了,“半瓶子水”有时真不如一只空桶。空瓶知道自己是空的,渴望装满水;而“半瓶子水”以为自己很满了,不再努力,于是永远只有半瓶子。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郑渝高铁上的乡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