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南水北调丨焦点网谈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国之大事南水北调丨焦点网谈
作者:  豫先声
无数人坐地铁路过北京五棵松站,多数人不知道在他们的脚下,仅仅在站台下方3.67米处,奔涌着千里之外的长江水,有人形象地说,这就是我们与南水北调的距离。

在北京城区,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是来自南方的清水。自从有了南水,河北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天津市区千万人喝上甘甜的丹江水……提起南水北调,这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有说不完的故事。
图片.png
图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源:河南省水利厅
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千里北上,将一渠清水送往京津腹地。南水北调,为什么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国之大事”?新时代治水这篇文章该咋续写?
来之不易的南水北调
中国哪里最缺水?如果街采普通群众,八成人也许会错误地回答西北荒漠,其实答案是华北平原,特别是京津冀地区,这里的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500立方米,也就是国际标准中的极度缺水红线。
打开中国水资源分布图,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只占7.2%。如何破解“北缺南丰、分布不均”的困局?
治国先治水。1952年秋,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对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同志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长江号”军舰上,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再次讨论了南水北调话题。他用铅笔指向了地图上的丹江口河段,他认为,从丹江口水库向北方引水可能是最有利的。
图片丹江口水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摄
临别时,毛泽东叮嘱林一山,“你回去后立即派人察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面对这样一个创造性想法,林一山看出毛泽东十分急切恨不得马上看到察勘结果。回到单位后,他立马组织人员行动起来。
从此,一个令世人震撼的大胆想法,在中华大地上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项超级工程规模之大、涉及面积之广、覆盖人口之多都是史无前例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出炉。国家从50多种方案中选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其中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由此经陶岔渠首向北方的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全程自流供水。
图片.png
图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图  图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2002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自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取长江水,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三省。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从丹江口水库取汉江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如今,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又一件大事正在发生。2023年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主体隧洞施工。
南水北调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实现了“南北共饮一江水”的梦想。未来,在我国的卫星云图上,我们将看到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调水工程,连接起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四横三纵”骨干水网。
利在千秋的南水北调
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年之后,这一畅想化为人间现实:南水北调规划最终调水448亿立方米,接近一条黄河的水量!
习近平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河南是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受水区,是实现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河南省境内长达731公里,而郑州段全长129公里,跨新郑市、航空港区、中牟县、管城区、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荥阳市等8个区域。129公里的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150个百亩水面的湖泊。
图片.png
图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图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如果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大地上一条耀眼的玉带,那么,居中的郑州则是这条玉带上最出彩的“纽扣”。在郑州主城区,南水覆盖率超过九成。
通水多年,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183亿立方米,全省11个省辖市区,49个县(市)城区和101个乡镇近3000万民众用上南水。这些只是南水北调工程宏伟成绩的冰山一角。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一路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年均向京津和华北地区供水95亿吨,供水区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如今,“南水”已成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北方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截至今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6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来了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1.5亿民众从中获益。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也是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许多世界级难题,又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南水北调难点在移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馆,移民群众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惜别故土、远迁他乡的动人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提起淅川,如果不是移民,就一定是移民的亲戚。从20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到中线工程通水,淅川半个世纪搬迁了40万人,搬迁安置“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堪称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迹。
图片.png
图片淅川人的新家——荥阳市高村乡李山村  宋亚猛/摄
506平方千米的良田没入库底,数十万人的故乡永沉水底,世所罕见。背后是以丹江口水库蓄水为方略,破解世纪工程难题的艰难抉择。
中线工程的设计原理,是让南水全程自流北上。建设者历时8年,将丹江口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与北京形成约百米的落差。这样一来,丹江口水库的清水,就不再需要泵站逐级提升,而是能一路自流到达北京和天津。
这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加高续建之最。建设者克服老坝上加新坝的难题,让新老混凝土完美合体、滴水不漏。
所谓水往低处流,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黄河南岸到调水起点,地势却呈现出北高南低现象,整个落差高达将近40米。基建狂魔建造了全世界最大泵站群,硬是实现了“水往高处流”。
图片.png
图片中线穿黄工程  图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另一个挑战来自阻碍南水北上的黄河。工程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穿黄工程”,施工单位凭借人力打穿800米邙山山体,硬生生在郑州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洞,长江水横穿黄河河床继续北上,这才确保了南水北调规划落实。
不可思议的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一个关于中国地表大改造的工程,是一场关于国家资源重塑和整合的实践,更是一个关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社会命题。
自“一渠清水永续北送”至今,很多人想象不到,也许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有多糟糕。但我们看到了“一定要南水北调”的美好。
图片.png
图片中线陶岔渠首  图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
河南省淅川县张河村是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出库流经的第一村。过去辣椒种植是当地村民致富主要手段。可是,长期在辣椒种植中使用化肥、农药引发土壤、水资源污染。为保障一渠清水安全北上,村里决定引进龙头公司,调整种植结构,将“辣椒村”转型成“石榴村”。当地石榴产业越做越大,村民们纷纷实现家门口就业。淅川县还借助一些政策“红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先后在丹江沿线建成30多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区,超过6.5万名农民走上生态致富道路。
新时代治水这篇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早有谋划。2014年3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强调要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防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9个月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总书记再次强调“三先三后”: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图片陶岔渠首水利枢纽下游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连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高琳/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16字的治水新思路。
要做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极其考验沿岸管理者的智慧。从2014年通水后,郑州市就以水源保护为主,开展了大量工作。2014年对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进行调查,2017年,对水源保护区内16个污染点进行整治。郑州市还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建成清水走廊、生态长廊,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文化公园,为总干渠水质安全提供生态屏障。
图片.png
图片丹江口水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段清臣/摄
地处豫北的安阳,当年因缺水而修建红旗渠的故事广为人知。如今,借力南水北调生态补水,不但使超采的地下水得到补偿,水位回升,实现了河清岸美,而且还打造了多个近水、亲水、乐水的场所,生态焕然一新;河南许昌则借助南水打通环城水系,开通水上巴士,成为当地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卖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既是个天然的礼物盒,也是个需要智慧和魄力来开启的盲盒。南水北调对我们的深度影响和渗透还在继续,大国水网的背后,是传统文化人定胜天中国精神的传承,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规模的制度优势,是规模效应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国家优势。除了国家水网这一超大工程,我们还实现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这样一个个大范围、跨空间、长距离、大规模的资源重组,成就了一个充分释放潜力、高速运转的中国。
家住黄河边、日饮长江水,耳畔回荡起“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号子声,这里是中国。


编辑:张景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 国之大事南水北调丨焦点网谈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