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传》序
王超逸
作家李帆创作的现代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范晔传》一书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应作者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邀请,我在阅读了本书清样之后,欣然写下了这篇序言。
屈指算来,我与李帆相识也整整10年了。那时,历史的机缘,使我有机会躬耕于南阳,服务于南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当时还是以“诗人”立世的李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的历史使命完成,我也就回籍复命。
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了她新出版的诗集——《一朵火焰在远处叫我》,让我眼前一亮,不禁怦然心动——好诗章!
生活,生命,不只是冒烟,更要燃烧,更要跳动,更要烈火熊熊!
我体味到了诗人心中那腔流贯的热血,不屈的精神。
她还在路上,还在跋涉,还在攀登……
其实,那时,她就告诉我,历史人物范晔是南阳淅川人氏,她正在写作关于“范晔”的传记。
当时,我在心里是有疑虑的——史家都是为历史人物做传的,你又在为史家作传,这对其史识、史德、史才无疑都是个高度挑战,是个硬核检验。
一位长于诗的创作思维的作者,能举起这个奥运级的重物吗?
光说不练假把式!
10年后,一部近30万字的书稿摆在了我的案头!
对历史,对中国历史,对比较史学,我只是粗线条地观其大略。
说到《后汉书》和它的作者,可以追溯到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国家教委颁布的语文教材选目上选了《张衡传》,作者就是范晔。传主“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华夏族还有这样一位文理贯通,可以说会通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只一个张衡氏矗立,世界的东方足可以自豪于西方,骄傲于世界,笑傲于未来。
同时,对史学家范晔,我也是第一次认识,算是我的新朋友。
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时代思潮和大思想家群体时,盛赞包括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拉伯雷、莎士比亚、牛顿……那些巨人们。东方巨人的诞生比他们早了1000多年,遗憾的是,这颗耀眼的明星没有呼唤出一个全新的人文主义时代就陨落了。世界的东方,又坠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一晃40年过去了,那时,我的中学班主任邢家兆风华正茂,气宇轩昂,是从江苏徐州赴济南府教书。《张衡传》文中四六相间的骈体韵律,老师的朗诵犹如钢琴曲,其音容笑貌宛然如昨。
还记得有一年秋天,我有幸到安徽宣城做客。宣城,那里曾是一代名士范晔、谢朓做太守,李白七访的凄美忧伤的千古名城……秋风起,雁南飞,登临谢朓楼,思古之幽情自然溢上心头,乘兴对话范晔——“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对话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对话李白——“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上述名士,几乎都是郁郁不得志,宦海沉浮,命运舛难时被贬谪到宣城。
宣城,几乎成了代代羁旅之人“散发弄扁舟”的驿站。
宣城没有辜负名士客卿,名士客卿没有辜负宣城。
人生的觉解其实有诸多的偶然,就像陆象山思想中“心与宇宙”间的消融——中学时代有时求知、求识、求解时偶然的一粒种子落入心田,如果遇到惠风春雨,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奇效也未可知。
中国传统史学精神对我的心性的滋养和性格的塑造或隐或显,或刚或柔,是难以说清的。如果勉强回顾总结的话,我的主流性格元素和治学精神都可在所受的历史文化教育中找到踪影。
在“前四史”中,我纵览了汉代整个学术的进化和繁荣,触摸到了它的内在张力——古史、经学、文学、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农学、医学、谶纬、祭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夜,灯下翻阅《范晔传》,我的思绪又穿越了万水千山,凿空了千年隧道,感觉到了大汉王朝的洋洋大观。
南阳的汉画馆里陈列了汉代的大千世界。灵石无言,片石千秋,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来世今生,既荒诞不经又精妙绝伦,体现了古人深邃系统的生命观、宇宙观。我每每在片石前沉思半晌,久久不愿离开。
鲁迅先生曾赞叹汉代艺术“博大沉雄”,我认同夫子的精论。
在“前四史”中,司马迁胸中“项羽”的“万人敌”之要,太史公殷殷告诫后人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之奥,范晔胸中“张衡”的万有相通之秘,“杨震”的名相范式……对我的事功和治学都有默化之功。我治学鹄的的“怀疑”“批判”“颠覆”“架构”“会通”的风格不能说没有“前四史”的影响……
回顾我在北大哲学系读研究生阶段,那时,在读到经学、玄学课题时,我曾问我的导师余敦康先生——
“老师,您是如何评价王莽的历史功过的?”
老师疑惑而带愠色地紧紧盯着我,足足有3分钟。
“你自己怎么看,就怎么看!”“标准和答案在你自己手中!”
老师向以白眼,严厉地斥责了我。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历史,是永远说不尽的谜。
真实的历史——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只有一个。后来者写的历史是无数个,是无穷无尽的,史家们就是在这座富矿里不断地还原真相,求得智慧,盗得真火,奉献给人类和未来。
或是森林选桂,或是绿林折枝,或是深海探珠,或是海滩拾贝。
泰山不捐其石而成其厚,东海不嫌其滴而成其渊。
本书传主范晔,生在名门望族,但庶出。嫡庶之别是世家不可逾越的。“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善弹琵琶,能为新声”,生性孤高疏狂,恃才傲物,不拘小节。
其著《后汉书》,结构谨严,“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其文辞优美,简洁流畅。尤其是其绪论赞,音节和谐,有着音律的美。范晔自得地认为,其一,其书文扬意畅;其二,其书宗旨明确。文、意、旨晓达,信、达、雅圆融。其史学理论和历史观自在书中矣!
范晔早年曾为《双鹤诗》序,“客有寄余双鹤者,其一扬翰皎洁,响逸九皋;其一翅折志衰,自视缺然。余因叹玩之,遂为之诗。”玄之又玄,妙不可言。
莫非年少的范晔就已预兆宇宙与生命的瑰丽无常云霓明灭之归宿?
传主其人其文的价值和意义,历代史家代有断识——
章太炎: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陈寅恪:蔚宗(范晔字“蔚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
王先谦:范蔚宗氏后汉书拔起众家之后,独至今存。至于比类精审,属词丽密,极才人之能事。
……
李帆为范晔立传,就要深究两汉尤其是后汉一代的历史文化。前汉的董仲舒完成了天命史观的系统化,此时图谶充斥,谶纬之学却大盛于后汉,是贯通当时全领域的显学。相对于经学、儒学来说,纬书系统自有源流。当代哲学家李中华先生曾指出“谶纬之学,不仅曾广泛深刻地影响了秦汉以降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变迁,且对中国文化各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早期宗教的人文化或人文思潮的宗教化表现。因此,纬书的特质,乃是一种准宗教化的人文体系”“从此渗入并潜藏在中国文化的机体中”。谶纬起于何时,从汉代以来就无定论,“中国古史文献之杂芜、散乱,莫出纬书之右者。”(李中华:《谶纬与神秘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范晔的《后汉书》,记叙了195年间的宽广的历史内容,要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间跨度的大舞台上编导、复活这台大戏,要求逼真历史,以范晔为中枢,那么,题材和主题的宏大叙事客观要求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储备难度可想而知。
我认为,《范晔传》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体现在3个方面。
——作者正面刻画了传主多才多艺、多舛多难、跌宕起伏的变幻无常之命运;
——作者真实复原了近二百年间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近两千年前的断代史(后汉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做了通史、全史的关照会通。
——以现代的大历史观,深刻洞察了近二千年前,后轴心时代(先秦时代为“轴心时代”,秦汉以降为“后轴心时代”,21世纪以降为“新轴心时代”)之世界历史大变局下的政治格局、历史脉络、思想潮流,在立论分析上从历史兴亡之大势出发,又超越了就事论事的特性阐发,达到了形而上的理论认识的层面,为资政当下提供了又一面镜子,奉献了中国的鲜活的史学人物的文学典型形象、史学资源、史学智慧。
李帆10多年来浸润于范晔枢机,陶然忘机,深得传主神宇之三味。她以诗人的灵悟,哲人的见解,史家的通达,抓住了传主的精髓,做出了独立判断,还原了她心中的“这一个”(黑格尔语)“范晔”。
垂垂暮年中的冯友兰氏在《三松堂自述》中曾无奈地自言自语:
“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靠无穷无尽的燃料继续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我感觉到,历来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学术家都是用他们的生命作为燃料以传这团真火。”
李帆以她的天赋、勤奋、睿智和生命为民族的历史人物传记谱系又添了一把薪火。不管是香木也罢,嘉禾也罢,薪柴也罢,总之,历史的火焰在跳,在舞,在跳,在舞,薪火相继,电石火光,生生不息………
是为序。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盛世船情游园会: 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一行采风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