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印象老家 | 一馆“村史”向美好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乡村故事·印象老家 | 一馆“村史”向美好
作者:  李明建 杨青晓 柏伴雪

乡村故事·印象老家 |

一馆“村史”向美好


刘岗村史馆

引子

  6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一瞬,但对唐河县城郊乡刘岗村来说,却是一路筚路蓝缕、逐梦前行的历史,让世代生长于此的刘岗人刻骨铭心。

  金秋时节,广袤的田野叠翠流金,丰收在望。记者慕名走进刘岗村,感受这座古村落的民俗风情,触摸古村历史的脉搏、时代的气息。

  走过高大庄重的三层牌楼,穿行在翠竹绿林间,漫步文化长廊,映入眼帘的一棵老皂角树,枝繁叶茂,护佑着一座传统老宅,这里就是刘岗村史馆暨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42岁的刘文玲是刘岗村干部,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这座老宅,打开村史馆两扇厚重的大门。他说:“每次推开门,就好像推开刘岗村厚重的历史,心生敬畏。”

  历史上的刘岗叫刘家岗。相传明洪武四年,刘家岗的先祖刘宁率族众告别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故乡,迁入宛东唐邑(今唐河)西北15公里,繁衍至今650载,传到了二十四代,如今的刘岗也从原来的源潭镇划归城郊乡。

  刘文玲小心地擦拭着村史馆门前的楹联,“六百年风雨同舟,廿四代奋发图强”,透过那雄健洒脱、浑厚有力的字,让人仿佛看到刘家先祖垦荒种田、化贫瘠岗丘为风水宝地,后人续写美丽乡村的生动画面……

  留住老家的记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故事。

  村史馆就像一本书,承载着浓浓乡愁。一帧帧生动传神的图片,一段段质朴温情的文字,记录下一代代刘岗人的喜怒哀乐,传递着刘岗人生生不息的岁稔年丰。

  在这里,你可以读出20世纪不同年代男女老少的衣着打扮、流行发型的变化,感受那个时代的时尚和追求;你可以读出明清以来饮食起居的演变,倾听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铿锵足音;你可以读出传统节俗和婚丧嫁娶的传承,感悟农耕文化礼仪之邦的智慧生活;你可以读出民间艺人表演三弦书、划旱船、踩高跷的欢声笑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岗人的血脉里,浸透着崇德向善的本真。他们积德行善,修路架桥,开办药铺,济苍生,泽被乡邻。明万历年间刘氏三兄弟各修一座桥,至今三座桥仍在使用着;清末时期吸纳其他族姓入籍,先后迁入郭、杨、惠、鲁、李、王等姓氏,七姓亲如一家,共生共荣。

  刘岗人的血脉里,浸润着勤劳的美德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在村史馆创办领头人、市委退休干部、南阳理工学院原副院长刘振山眼里,父亲刘学增是那个年代众多农民的缩影。他说,父亲是个苦命人,十一二岁成为孤儿后,就在地主家起早贪黑当了27年长工,直到1950年回到刘岗,分到土地、房屋、牲畜和农具。父亲知恩图报,当上生产队饲养组长后,爱牛如子,养的牛各个膘满肥壮、力大无比,在大队每年的领奖台上,他和他的牛总是披红戴花。1963年冬,为了报答党恩,卧床不起的父亲硬是送二哥刘保山去保家卫国:“当个好兵,为国争光,为家争气!”在弥留之际,一生目不识丁、敬重文化人的父亲,一再叮嘱母亲“再苦再难,也要想办法让振山上学!”

  崇德向善,耕读传家,家国情怀,这些融入刘岗人血脉里的精神标识,刘振山铭记心灵深处,成为他永远的敬仰。退休后,当他看到外地创办村史馆,立即激活了他的内心——这不正是他一直心心念之的精神家园吗?他和村干部到外地村史馆考察学习,历时6年,终于在2019年9月,他让出自己老宅的三间瓦房,建成了村史馆。

  村史馆一开馆,就引来社会关注,人们争相来参观学习。城郊乡党委书记邢松说:“每次到村史馆都有新感受,把刘岗的文化习俗、发展变迁用图片和文字生动再现,这是对乡土文化的最好传承,它既保留了乡土文化的根和魂,也让人们看得见乡愁。”

  见证时代的变迁

  村史馆是岁月流转的见证,更是一代又一代村民在党的带领下拼搏奋进、艰苦创业的缩影。

  走进村史馆,犹如穿越时空隧道,亲历刘岗村六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刘岗的历史沿革、村史家情、党的建设和未来展望,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过去的峥嵘岁月。

  旧时的刘岗人,住的是土坯墙、茅草屋,穿的是清一色的黑、白、蓝,全村只有一口土井,吃水全靠担子挑,加工米面靠人推碾子拉磨,就连孩子们上学,也要跑到五六里外盘锅自炊。

  72岁的刘从志是刘岗村原党支部书记。他说,那时的刘岗是有名的穷村,买棵葱都得跑到马湾,过年割块肉还要翻沟过坎跑到10多公里外排队购买。说起过去的苦,刘振山忘不了10岁那年,邻居老夏四嫂悄悄塞给他的黑窝窝头,让饥饿难忍的他,当场感动得直哭。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村史馆详尽记录了刘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刘岗人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当地乡镇,他们是最早用上电、吃上自来水、安上路灯、走上柏油路和水泥路的行政村;是全镇(当时属源潭镇)村级唯一有六年制学校的村;是全市少有的建成二级综合医院的村,幼儿园、集贸市场、酒店食堂、加油站,样样齐全……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的惠民政策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也让一个村级小诊所成长为二级综合医院,刘岗医院院长田庆伟是这一奇迹的亲历和见证者。他说,医院年门诊量达13万人次,年住院达5000人次,刘岗医院已辐射方圆15公里,为十几万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发展是最好的改变。张楼村的贾群成是刘岗市场繁荣的见证者。他早年靠种辣椒致富,2003年来刘岗参与和助推刘岗辣椒城的建成开业,使这里一度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辣椒交易市场,他也成功带动一方群众致富。他说,“村史馆是刘岗村农耕文明的记忆,也是刘岗村告别贫困、奔向小康的最好见证。”

  汇聚力量的高地

  在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刘岗村从岁月的深处一路走来,滋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优秀儿女。

  一个人是榜样,一群人就是引领方向的潮流。村史馆里记录着刘岗村最早的党支部成立时间和村里最早入党的6名党员,记录着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援越人物及在部队提干、立功、受奖人员,记录着刘岗村突出贡献人物、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人员和所有党员及现役、复退军人和大学生名单……

  他们都是村里的荣光。正是在村党支部和先进典型的引领下,刘岗人焕发出无穷能量,不仅生活越来越幸福,发展路子更是越走越宽广。村党支部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双强村支部”,刘岗村也先后荣获“三星级文明新村”“全省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镇”等。

  这正是刘岗精神的魅力。村史馆开馆3年,已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先后有3000余人前来参观学习,不少基层党组织、青年干部还专门来到这里开展活动、接受洗礼。

  刘岗村委会原副主任刘自中说,村史馆不仅增强了村民集体荣誉感、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激发了大家爱家、爱村、兴业的信心和决心。

  村民贾群成的外孙刘一川读完刘振山主编的《村史馆里的故事》后,深为其中的故事感动。这名生长在郑州的10岁小男孩一再叮嘱外公:“有机会,一定要到村史馆,见见编书的这位老舅爷。”

  如今,刘振山还在谋划着如何让村史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说,让人了解刘岗、读懂刘岗、记住乡愁,印象老家,是他创办村史馆的初衷,那么,弘扬刘岗精神,让村史馆真正成为刘岗人凝心铸魂、汇聚力量的高地,则是刘振山更高更远的目标。

  唐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中阳说:“城市发展的脚步再快,也不能忘记‘来时路’。村史馆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是培育文明乡风、留住乡愁乡情、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把村史馆建设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内涵、新动力。”

  奔跑的中国充满能量,拼搏的刘岗人充满激情。

  时间不会停止,脚步也不会停滞。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推进的大时代下,知晓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意义重大。刘岗村史馆不仅让人直观感受农村的巨变,深刻体会党带领群众拔穷根、奔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光辉历程,也必将激发新一代刘岗人对家乡的认同,激发他们爱村、建村的热情。

  放眼中国,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无数像刘岗一样的村庄,正如繁星一般,奋力书写着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宏大画卷。(全媒体记者 李明建 杨青晓 柏伴雪)

云悦读.jpg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