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铭家族的秘史
——读李振富先生《记住乡愁》
路漫漫
我是怀着深情、熟悉,继而是沉重和悲怆的心态,看待这本书的。
我从中读到了家族的过往,读出了感同身受,因为,李先生是瓦亭人,我是师岗人,李先生是我相邻的乡贤。我捧本虔心与作者的心遥相呼应,被深深吸引。
这里位居南阳盆地边缘,苍莽伏牛与平原的连接处,属浅山丘陵,一道道高岗蜿蜒,由北向南,由上到下,由远至近,直至淹没在地平线尽头。这岗上或沟洼处,一团团青云腾绕,就是一个个树木掩映的村庄。千百年来,乡亲就在这里刨食度命。因为地贫,因为交通,因为无学,他们吃了太多的苦,但他们乐天安命,把苦难悲泫担下来,把勤劳智慧传下去。
李先生忠实回忆撰写了家族史。我们过去读学的历史,往往是宏伟固定的大历史,录载帝王将相壮阔事件,缺乏更有生命律动烟火家常的平凡人,这本册子,弥补了大历史外的社会史。一滴水珠,反射太阳的光辉,本书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景象,是以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史,也是一本断代史。
从这本书中,品的是艰苦生活,读的是苦难百态,满篇流溢着珍贵的牺牲和奉献。全家人都安分守己,没有太多的能力,哪一位不是竭尽全力为家庭?苦累自己扛了,血泪独自吞了,伸直腰,昂起头,打起精神,仍然为家庭为子女为弟妹为他人牺牲着,奉献着,直至青春逝、健康去,挣扎着还要努力付出,像盲爷爷一样,直到安息入大地,才停下劳碌奉献的最后一口气。
这本书是原生态的叙述,纯天然的家庭刻画。作者没有过多文学的手法描写,没有煽情的语言,忠实写就乡情世态,真实诉说家长里短,包括人性中的自私,都毫无保留写清道明。这是生活的真实,血泪的真实,痛彻骨髓的真实。但即在贫苦日子,人们保持善良本性,敦亲睦邻,为孩子治病奔波取药、盖房脱砖坯、交学费借钱、豆芽涨1分钱等,事事感人至深。一家有难,四邻出手相助,为什么这样善良?二月河说得好,“南阳人聪明,懂得善来善去。”
这还是一部活生生、鲜灵灵的宛西风情录。我欣喜地看到这活化石般传承千年的民俗画卷。社员编唱歌曲“胜利红薯红登登,拿到手里喜登登,猛咬一口面登登,社员吃得胖登登……”以及“打竹板唱的讨饭曲”“婚姻中无奈之法的转亲”“借粮求公平的同杆秤”“红薯刨切红薯片”“媒婆的巧嘴说”“支客(司仪)的顺口溜”“席位的摆放”“民间游戏”“民谚民谣”“民间经验的萝卜丝的油丝、青干的伏柴”“龙须草打绳”“白丧娘家闹事”“睡簸箩竿筐”……淳朴原始的民风扑面,让人从白驹过隙的时光中,重回那年那月,品味独有的宛西乡情。
作品带着生活味,泥土味,新鲜如刚拔出的萝卜,咬一口,满口流津。标题也有特点,多以简句短词,《伯父忒嘚儿瑟》《三件糟心事》《卖了角子山》《让他小瞧咱》等,都如炒黄豆入口咯嘣脆,一嚼满口香。
每个人都有奋斗人生的秘史,每个家庭都谱写着自己的秘史,每个民族都创造着自己的秘史。历史靠甲骨、鼎器、竹简、石刻及以后的书本流传,我想,李先生的“无量功德”,至少应该“鼎铭”在其家人、儿孙的心头。当然,滉漾弥漫,流布广远,也该让更多有情缘的人看到。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盛世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