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桑庄镇人大主席团发力:“四个一”推进乡村振兴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邓州市桑庄镇人大主席团发力:“四个一”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  史英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采纳镇人大主席团提出的建议,以“一推进、一突出、一开展、一打造”为载体全面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桑庄,托起了乡村振兴一片曙光。

  

  推进“五级调解三融合一会审”信访工作新机制,确保乡村大局稳定

  

  如何使基层信访矛盾得到就地化解,确保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人员不上行,从根本上革除信访工作上边重视,村组忽视的陋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桑庄镇探索践行“五级调解三融合一会审”信访工作新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大局稳定,得到了省市信访部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强化责任,构筑“五级联调”。该镇通过与职能单位及群众交流、探讨,梳理出“五级联调”,即村民小组(网格)调解、村级调解委员会调解、村支“两委”调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镇党委政府调解的五级调解机制。村民小组调解是由村民小组依法产生1名调解员,对本组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进行调解,对未调解成功的疑难问题,及时向村级调解委员会汇报;村级调解委员会调解成员由各村专职调解委员会主任牵头,从村里的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德高望众,会“和事”或者法律明白人中挑选5—7人组成,负责调解本村内各小组解决不了的信访问题,对调解难度较大的问题,写清矛盾纠纷概况和处理意见,向村支“两委”汇报;村支“两委”调解由村支书负责,调解本村疑难问题,若调解不成的写清矛盾纠纷概况和处理意见,及时上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人大主席负责,人大办、信访办、综治办、司法所、村镇办、民政所、劳保所等部门负责人参与,调解各村上报的疑难信访问题;如果遇到比较棘手、难度较大的信访问题,由镇党委政府调解。镇党委政府针对特别棘手的矛盾纠纷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人员,以召开听证会等形式进行解决。

  

  整合资源,实现“三调融合”。该镇在调解过程中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方面力量,有效化解矛盾。由镇党委、政府牵头,以信访办为主,整合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职能单位力量,成立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统筹“三调”队伍,使各职能单位既依法履职,各负其责,又统一联动,密切配合,形成调处矛盾纠纷的大调解平台,实现在不同类型矛盾纠纷中的调解优势。在司法所设立人民调解庭,按照合法自愿的原则,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派出所依法将治安案件或轻微刑事案件委托人在调解委员会调解。人民法院立案前(预立案)调解,出具人民调解意见,调解协议一旦达成,调解书具备相应法律效力。

  

  建立机制,坚持“每周一会审”。“每周一会审”是该镇坚持每周五由信访办统计本周发生的疑难案件,提交镇会审会议研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周五主持信访会审会,相关班子成员、涉及问题村的包村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参加,汇报信访案件情况,分析调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疑点和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当注意的事项及工作方法。对典型案件进行集体讨论、综合评估研判,能够当即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当即解决的分包到具体责任人、责任单位。下周五之前能解决的包案干部不再参加会审会议,不能按期解决的下周继续参会研究,至到案结事了。

  

  制定方案,强化规范运作。出台实施方案,印发《桑庄镇构建五级调解网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范围、调解主任选拔标准、工作要求等内容,对推进“五级调解三融合一会审”提出规范要求,严格调解程序。按照依法逐级走访的要求,推行五级调解。群众的诉求,首先要到村民小组反映,由小组调解人员负责协调解决,小组调解不成功的,由村级调解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然后逐级调解,没有下一级调解意见,上一级原则上不予受理。凸显调解节奏。一是突出“实”字。所有参与调解处理问题的人员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用真心、下真功、出真力、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二是突出“快”字。对于新出现的不安定因素、信访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调解人员在获得信息或者领导指导下,第一时间介入,面见当事人,联系网格长,走访知情群众,掌握实情,依法依规依情进行调解。

  

  四强化,促“531”落到实处。一是强化领导接访。每天安排一名副乡级以上领导到镇信访大厅值班、接访、处访。若上访人反映有实质内容的信访问题,由包案领导、包村干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在三日内查明上访事由,并拿出解决方案。二是强化信访排查。每周一为各村矛盾排查上报日,对上周发生的各类不安定因素和出现的信访问题,各行政村进行梳理,建立台帐,集中上报镇信访办公室,突发事件随时上报。三是强化包案督导。凡市级以上交办的信访案件和镇自立案件,一律由主抓信访工作的领导签批交办,副乡级以上领导为包案领导。每周五镇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一次信访案件进展情况督查会议,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包案领导和责任人参加。对未停访息诉的问题,相关人员要参加会议,直到该问题妥善化解。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凡发生赴京省集体访和赴京省非正常上访一次的扣村目标管理分10分,个访的每次扣5分,对村支书诫勉谈话,连续两次的降职或者撤职;凡发生到镇、市集体上访且围墙政府大门的分别扣村目标管理分3分、5分、8分,对村支书诫勉谈话,连续两次的降职使用,连续三次的责成辞职。凡因排查不力,稳控措施不到位,突发越级上访的村,根据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严格追究相应责任。

  

  通过实施“五级调解三融合一会审”信访工作新机制,打通了信访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通问题,激活了村组干部这一信访工作的“末梢神经”,革除了信访工作上边重视,村组忽视的陋习,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使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良性轨道。

  

  突出“六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让群众最大限度的获得安全感

  

  治安监控有“天眼”,日常巡逻有“专员”,平安阵地站前沿,安全指数频点赞一一这是桑庄镇织密织牢“六张网”推进“平安桑庄”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护佑一方平安、换得百姓心安的“平安效应”开始充分展现。

  

  织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效指挥网,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走进桑庄镇派出的视频监控室,只见一台台电子监控屏幕高速运转,清晰展现出各个路段、各个重点部位的动态影像,靠全新技术手段形成的治安防控新态势让安全指数越来越高。如今,像这样规范化的视频监控平台已经实现19个行政村全覆盖。桑庄镇全面推进镇村两级视频监控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大平安工作格局,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中心各项制度的同时,让视频监控平台与镇综治中心合署办公,切实发挥视频监控平台信息研判、突发应急事件处置作用,确保治安形势平稳可控; 切实发挥矛盾调解室和群众接待厅的调解、服务作用,确保矛盾不上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立全域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让“大平台”拥有“高智慧”。“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如今,全域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已经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以“全镇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总目标,依托“系统化,网格化,大数据,云计算”前沿技术,构建起了融镇村社会治安监控体系,数字管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立体化防控体系,建立了智慧桑庄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治安防控完成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在增点扩面,不断提升村级视频监控平台建设水平的同时,该镇创新模式,全面推进组级次中心视频监控平台建设,目前,田营村、桑庄村、中心校等单位建成5个中心监控平台。

  

  建立常态化群防群治网,让治安防控多级联动同频共振。该镇将邓州市正在开展的“创五星促社会有效治理”中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群防群治队伍相结合,着力构建“三队合一、两队统管”网格化治安巡防体系,实现了镇村全覆盖、巡防无真空。对镇域211个网格的治安状况进行科学调配,以镇综治中心、派出所为主导,实行镇域专职治安巡防队、村巡防队、村民小组保安队“三队合一”开展巡防,织出了一张覆盖镇域的人防网,全镇19个行政村,每村按照6-8 人标准建立治安巡防队,四个管理区以民营保安公司为依托,配备专职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和重点时段防护。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让矛盾调处化解风平浪静

  

  用好一个“评”字。镇里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配套制度,促进应评尽评。对未经评估造成重大不稳定问题的,严肃追究责任。抓牢一个“严”字,坚持“信访工作日”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坚持一个“真”字,做到对民真心,问题真抓,工作真干。紧盯一个“调”字,多元化解,确保人员不上行,矛盾不上交。

  

  建立便民服务网,把群众期待扛在肩上。依托“一村四警”开展爱民实践活动。工作程序上建立“完善走访了解、分级解决问题、按月落实工作”程序; 工作机制上落实“一村一户一牌”公示制度,实行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走访与随机接访机制、“四统一”督导机制; 工作考评上,严格落实“一警一月一事”工作制度,扎实开展“十、百、千”评选活动,实行“月通报、季排队,年考评”,督查结果站队排名,通报全镇。活动开展以来,驻村干警已累计走访500多户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26起,消除各类治安安全隐患25处。

  

  积极探索建立综治信息网,让综治工作接网“触电”

  

  “职在格中履、事在网上办,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该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与“党群服务中心”平台连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综治信息中心,将网格化服务管理与信息化平台衔接融合,设置了基础信息、矛盾排查、治安防控等八大工作模块,涵盖了综治领域各项工作。随着系统综治基础数据的日渐更新完善,构建起了部门联动、数据共享、地毯式采集、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

  

  开展“三项文明”评创活动,为乡村百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有效抓手,促进乡风文明

  

  去年年初,桑庄镇贴紧时代,贴紧实际,创建了“三项文明”评选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全镇范围内以行政村为单位评出文明家庭、文明个人、文明新村。并出台了20项相应的评选标准,评选活动结束后,由镇党委召开命名大会,宣读评先结果,对评上五星级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上门挂牌;对评上四星级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的由镇党政班子成员上门挂牌;三星及三星以下的由村党支部书记带上村组干部为该户挂牌。同时实行动态管理,以评促创,以创为主,及时升档或降档、换牌或摘牌。    

  

  “三项文明”活动开展以来,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新“三风”:科技致富风、敬老孝亲风和友爱奉献风。由此产生出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不盖楼房建鸡场

  

  格东村村主任王相玉,在“三项文明”创建活动中被评为三星级文明家庭,他望着邻家的五星级文明家庭牌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攥拳头暗使劲,把打算盖楼房备下的钢筋、水泥和25万元钱用来建标准化养鸡场。买回科学养鸡资料10多册,又从郑州牧专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时下,万余只小鸡已全部成活,且长势喜人。乡邻们议论纷纷,说王相玉志气大,下次准能评上五星级文明家庭。

  

  唱响爱的奉献曲   

  

  信步峰是陈堂村村民,过去在广州经商,年营业额达数百万元,去年春节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空巢老人很多,而且长期过着和儿女们分居的生活,于是爱心大发,把在广州的生意交给丈夫一人经营,自己决然回到陈堂村办一个标准化养老院,照料村里的老人。鲁丰玲老人是个哑巴,丈夫去世后,儿子迷恋上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信步峰无偿地让她住进幸福院。94岁的鲁根龙老人因体弱多病,严重时大便排不出来,信步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助其一点一点的抠大便,直到顺畅。中风瘫痪在床的房保有老人,心里压力大,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心想寻短见。信步峰天天好言相劝,并给其按时换尿片,温水擦身,喂饭。房保有感激地说:“小信,我与你非亲非故,你却这样照顾我,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啊。”由于信步峰唱响了爱的奉献曲,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五星级文明家庭。

  

  传承孝道树美德

  

  高新义是高店村众人皆知的大孝子。他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弟兄姊妹养大,高新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暗自发誓要孝敬母亲。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随着母亲年龄增高,老人的孤独感日渐增加。为了排出母亲的寂寞,他除了陪母亲外出游玩外,还专门买了录音机、唱戏机等为母亲排解孤寂,让其快乐。母亲已是80多岁的人了,患有脑血栓、半身不隧等疾病,高新义定期陪母亲检查身体,六年如一日给母亲端茶递水,送汤送饭,嘘寒问暖。并且经常叮嘱妻子儿媳关心照顾好老人,不让老人受丝毫委屈。高新义的孝母之举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赞誉。

  

  冤家变成好邻居    

  

  湖堰村胡明军、田振民是邻居,3年前因宅基纠纷结成冤家。三天两头对阵骂街,弄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村委多次调解无济于事。在“三项文明”评创活动中,乡亲们评他们为空白户。双方都偃旗息鼓,各自打起了“小九九”,为三尺宅基,打几年嘴仗,问题没解决,却落了个这……太不合算啦!明军、振民找到村民调主任,道出了心事。在村干部帮助下,他们签订了《和好协议》,昔日的冤家变成了互帮互谅的好邻居。

  

  老党员修路兴教

  

  高亚勤,尹集村原党支部书记,现年68岁,过去靠科学种植蔬菜致富后,拿出75万元修建从尹集村到尹营村的3公里长的路段,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在任期间,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去南阳、平顶山考察后,自掏腰包16万余元,建起一所标准化小学。学校布置得像公园,先后被评为“南阳市百佳校园”、“南阳市示范学校”等。像这样捐资修路建校的老党员、村干部在桑庄镇还有17人,已建标准化小学6所,修路89公里。    

  

  桑庄镇“三项文明”创建活动不仅改变了全镇农民的精神面貌,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助推了美丽桑庄建设步伐。据统计,近年来全镇19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花,垦荒造田972亩,8个农村宜居环境试点村正在紧锣密鼓地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打造“四化双评”平台,以人为本畅通服务群众四个“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15日,桑庄镇农民王奇怀到该镇孔庄村“四化双评”服务站办理农机补贴,村网格信息员点击电脑,熟练地填写申请表,对身份证和直补卡进行拍照传输,很快农机补贴申请就完成了。

  

  王奇怀笑着说:“过去办农机补贴,跑村里、镇里、市里,三天也不一定能办成,今儿不出村,五分钟就办完了,真好!”

  

  2021年,桑庄镇充分发挥市“四化双评”试点乡镇的优势,凝神聚力,积极探索“四化双评”有效运行路径。全镇高标准建设一个镇级党群服务中心、19个村级服务站、划分出211个治理网格,先后梳理87个服务项目,构建了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全程化为方向,公开化为保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以“双评”为抓手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

  

  初秋时节,前来参观学习的龙堰乡党委书记孙德朝,率领镇直机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村书记30多人,边看边听边问。“桑庄镇的‘四化双评’启动早、工作细、做得实,很值得借鉴学习。”

  

  近年来,已有市内外等十多个乡镇莅临桑庄参观学习。“四化双评”:“四化”是指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群众信息化、为民服务全程化、服务效能公开化”;双评:是指基层组织评星晋级,党员评星争优。这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创新,也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一场革命。”邓州市人大代表、桑庄镇党委书记耿飞触语即兴,“它实现了‘四个延伸’,打通了四个‘最后一公里’。”

  

  ——服务方式向基层延伸,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镇统一招录村级信息员,第一批梳理确定的87个项目都能不出村在网上办理,通过“四化”平台,让网络和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群众办事不仅找得着人,而且办成事、快办事,革除了“办事求人难”的陋习。

  

  ——治理重心向网格延伸,解决了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四化双评”把社会治理的层级由村级下移到村民小组(网格),并加强对网格长的培训教育和管理,使之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群防群治组织员、公共安全教育员等“十大员”角色,社会治理层级下沉,促进了社会治理精细化。2021年,该镇出现上三级访仅1件,而2020年是3件,网格治理的效果已初显成效。

  

  ——监督手段向一线延伸,解决了权利制约“最后一公里”问题。服务效能公开化促使对权力的监督由行业和部门延伸到镇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和工作人员,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职能部门手中的权力变为沉甸甸的责任,倒逼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不得不向好转变。

  

  ——党员教育向农村延伸,解决了普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四化双评”,让广大农村党员都参与到“学习、述职和评议”当中,服务意识和党员先进性意识普遍增强。在年度的“双评”中共评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5个,四星级基层党组织9个;五星级党员109名,四星级党员193名。根据“双评”结果,确定“先进基层组织优秀党员”表彰对象,让所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找到差距,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通讯员史英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