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援疆医生张涛——
医者仁心 践行胡杨精神
张涛(右一)带领医务人员为群众义诊。
“把哈密人当家乡人,把哈密事当自己事。”
这是南阳市援疆医疗队成员张涛在自己的援疆笔记首页写下的话,也是他对自己这次援疆定下的基调。
指导青年医生读片。
当好破解难题“金刚钻”
今年58岁的张涛是南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2021年9月,他被组织上安排到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人民医院担任影像科副主任。
伊州区人民医院影像科担负着全区日常医疗影像检查、18个乡镇卫生院放射科人员培训和全民体检工作,影像科每天要接待100多名患者,科室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抵达哈密后,张涛一直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到受援单位的第一天,就直接投入工作。
“影像科医生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就是‘眼睛’,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想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首先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张涛说。为提高科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他利用下班时间编写流程、完善操作手册,3天时间,他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加班加点为受援医院编写、完善了《放射科操作规范》《放射科诊断单书写规范》,制订了《造影剂过敏反应急救流程》,并进行培训演练考试,达到人人熟练掌握,有效提高了业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去年12月,一位老年患者在做完手术后第三天,突然感到胸闷,医生不能确定具体病因。张涛被邀请参加会诊,通过CT检查,他很快发现患者右上叶肺动脉和右中叶外支肺动脉栓塞,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临床医生根据张涛的判断及时对症治疗,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大家对张涛精湛的医术钦佩不已。
育好持续发展“金种子”
传授知识要点、看图像、审报告……张涛每天的工作既繁忙又充实。
“我要把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内地先进的医疗经验留在这里,帮助他们解决更多难题,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张涛始终不忘初心,在为当地群众诊断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师带徒”的任务,科室内两名年轻医生成了他的“徒弟”。张涛手把手指导他们业务,纠正不规范的工作习惯。
青年医生拜海提亚对老师的“测验”印象尤为深刻。“师父来了以后,特别注意同急诊重症科的交流联系。有一天,他拿着急诊重症科一位患者的片子问我,‘你看这个患者的片子有没有问题?’对我进行考验。”当时,张涛同拜海提亚一起,在影像屏幕上从主动脉弓层面逐步向下仔细查找,不断调整图像窗宽、窗位,放大影像细节,结合三维图像重建法从不同解剖角度观察,通过手把手指导,拜海提亚作出了患者是主动脉夹层Ⅲ甲型的诊断,并将这一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经过治疗,病人康复出院。就是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使医务人员的医学影像水平不断提高。
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张涛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他通过手把手的教学、面对面的指导,详细讲解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指南,规范当地医院CT报告的书写;帮助建立每周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随访制度,开展定期授课和专题讲座,加强疑难病例的随访,总结病例辅导撰写专业论文。
目前,他指导的两名青年医生都能独立完成各种血管成像操作和复杂的血管性疾病诊断、疑难病例分析,所在团队的整体理论和技术水平普遍得到了规范和提高,更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在“医教研”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用好民族团结“金钥匙”
人心换人心,玛瑙换黄金。“援疆工作是促进新疆与内地之间加深交流交往、增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纽带。我要用自己的医术为哈密的患者解除病痛,展现南阳援疆医生的风采,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贡献力量。”在近一年的援疆经历中,张涛用职业操守践行了一名医生的初心。
把奉献当事业,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真正发挥好援疆对口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张涛努力推进南阳和哈密、伊州区医疗资源相互融合,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当地广大群众。
依托南阳市中心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张涛根据当地临床需求,完善了上消化道造影、下消化道造影、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并新开展全消化道造影、泌尿系静脉排泄造影、膀胱造影、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窦道、瘘管造影等项目,开发64排CT功能,开展的冠脉CTA增强检查,成为医院常规项目,大大提高了医院诊疗水平,造福了患者。借力“医疗援疆”的东风,搭建南阳和伊州区的医疗合作交流平台,促成南阳市中心医院和伊州区人民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我愿做一棵沙漠中的胡杨,扎根在风停下的地方。”张涛的援疆笔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他本着“牢记医者仁心,践行胡杨精神”的信念,将技术与知识毫无保留地留在伊州,为伊州各族群众的健康和伊州医疗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南阳日报哈密8月18日电)(南阳日报特派记者 张戈 郝春城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中国烹饪通史》第四、五、六卷编修工作会议在南阳召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