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大地耕诗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李季:大地耕诗
作者:  许进安

李季:大地耕诗

许进安


666.jpg

李季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资料图片)

  回忆诗人李季,与他同时代的多位作家不乏赞美之词。“他不是天生之才,而是地造之才,是大地和人民之子”,孙犁说;“李季是个金不换的干部,不该早走的人”,冰心惋惜;“我们文学战线失去了这样一个人,他很平凡,又很杰出。从泥土气息到石油芳香,就是李季一生的经历,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宝贵的经历”,刘白羽感慨。

  “李季热爱劳动人民、人民爱戴诗人李季”,柯岩认为;“李季在近40年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走在同时代诗人的前列。他在‘五四’以后的新诗发展中,应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贺敬之这样评价。

  “公元一九三零年,有件伤心事出在三边。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哪块地不属财主家……”

  1946年9月,《解放日报》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这是李季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被认为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新诗领域的第一硕果,是“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叙事诗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茅盾认为是“民族形式”的史诗。

555.jpg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十二幕秧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伴随渡江各部队横扫江南数省。剧中人物翻身得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鼓舞着无数与王贵李香香一样出身的贫苦战士,投身到埋葬蒋家王朝的战火硝烟中。

  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演的第一部歌剧,一时轰动中外,受到广泛赞扬。

  这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品诞生近80年来,曾发行过上百个不同版本,并被改编成豫剧、淮剧、说书、电影、秦腔等各种艺术形式在全国演出,成为穿越时代久演不衰的经典。

  1922年8月16日,李季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东南25公里的祁仪镇,这个小镇近代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三兄妹。李季从小喜欢看三侠五义故事和各种小说、唱本,在镇上的小书摊前,他一待就是半天,尤其迷恋河南的鼓词和曲子戏。

  1938年李季奔赴陕西,进入洛川抗大一分校学习,毕业后赴太行山八路军中任职;1943年受组织派遣到陕北“三边”地区工作,做过小学教员、县政府秘书、地方小报编辑。即使在战争的严酷环境中,他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中断。李季是在赴“三边”的漫漫黄沙路上,对陕北民歌“信天游”产生了兴趣,由此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诞生了《王贵与李香香》这一文艺硕果。

  李季后来在《乡音》中写道,“我曾想过,倘若不是在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我的生活道路会是怎样的呢?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很可能成为一个曲子戏的蹩脚演员。”

  原来,文艺的种子早已撒播在了少年李季的心间。如果追根溯源,唐河这片文化厚土是李季文学创作的起点。而在各个历史时期,“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成为李季文学创作最亮丽的底色。

  学者谢冕认为“颂歌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歌的灵魂”。那些经历了战乱岁月的诗人告别苦难的过去,对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寄予热望,抒情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旋律。

  以李季、闻捷为代表的“民间歌者”,将具体情境融入诗歌中,歌颂新生活。石油诗就是这个时代产生的。

  玉门,是中国石油的摇篮,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1952年冬,李季带着全家老小,来到玉门,担任油矿党委宣传部部长兼石油工人报社社长。

  在玉门工作的两年里,李季穿着一件老羊皮袄深入油田,从一个井架跑到另一个井架,同铁人王进喜等广大石油工人结下了深情厚谊。

  李季给中国作协写信说:“如果可能,我真愿意在这里住他一辈子。就光看那些黑得闪光的石油,它也会诱惑着你为它献出全部身心的。”

  李季曾对夫人李小为说:“捕捉、讴歌人们精神世界的美,这无疑是我毕生应该探求和努力的目标。”《玉门诗抄》诗集共收录了李季创作的短诗25首,他用质朴的语言、深切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玉门石油人参与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激励了一代有志者,不少人捧着他的诗集奔赴大西北,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开拓者。

  随后20多年里,李季的职务虽然不断变动,但对石油工业的热爱从未减少。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所有的石油矿区。在祁连山麓玉门油矿的油井旁,在克拉玛依的帐篷里,在大庆干打垒的小屋中,在大港、胜利油田的钻台前,他同石油工人同甘苦,共欢乐,成了一名“石油工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李季在中国作协任职期间,七进大庆,没有一点儿“官样”,每次都不住招待所,而是与在玉门认识、此时正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老朋友王进喜住一个地窝子、睡一个地铺,彻夜听王进喜讲石油会战的故事。

  随后,一首首石油诗从地窝子里飞出。

  “一声号令一阵风/一条运水线二里长/打破冰块见清水/一桶一盆传到井场上。”

  “一盏灯下说不尽的话/他对我悄悄地吐露心愿/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拿钻头当犁头耕耘油田。”

  王进喜曾经对作家王以平说:“我愿意做革命的老黄牛,可是做得还不够。你们的李季,才真正是革命的老黄牛。”

  李季在“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艺术形式。

  1950年,还在武汉《长江文艺》当编辑的李季,为创作长篇叙事诗来到湖南浏阳采风,在“盘歌”这种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传统诗词和新诗元素创作了《菊花石》,这是创新中一次有益探索。

  1958年至1959年,李季完成了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包括《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玉门儿女出征记》三部。

  《杨高传》在艺术上,把民歌和古典诗词、鼓词结合在一起,采用了我国传统说唱文学的章法和句法,在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从“信天游体”的《王贵与李香香》、“盘歌体”的《菊花石》、“说唱体”的《杨高传》,到“自由体”的石油诗,李季在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诗歌表现手法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79年10月底,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文艺工作者喜气洋洋,他们终于迎来了文艺的春天,李季便是其中之一。

  文代会期间,李季的文章《有一个李文元》发表于《光明日报》。李文元是李季1950年编辑《长江文艺》时发现、培养的一个农民文学爱好者,后来“因文获罪”,贫困交加而死。李季一直牵挂着千万业余文艺爱好者,他以李文元为例,呼吁为“背黑锅”的文学青年们尽快“平反”,为新时期的文艺繁荣作出贡献。

  李季的作品多、名气大,谁都认为他是专业作家。其实,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李季都是业余写作,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第四次文代会后,李季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主持作协的日常工作。也是这个时期,他又写出了4000行的说唱诗《石油大哥》《红卷》和《石油万里从军行》三首长诗。

  《石油万里从军行》这首长诗中,李季讲述了自己从太行山到油田,从军人到石油诗人的漫漫长路,倾诉了对石油难以割舍的深情,对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怀念。这首诗的结尾是“就是在心脏停止跳动时,也将是人有尽时曲未终”,表达了他数十年追求信念的执着。这两句诗也成为李季留下的悲壮遗言。

  1980年3月8日下午,李季因心脏病突然去世,时年57岁。来八宝山送别的人们看到,诗人身着“四十八杠”的石油工人工作服,枕边放着闪亮的铝头盔,他是以石油工人的身份告别他热爱的这片土地,此情此景令无数悼念者泪下。

  早在1958年,36岁的李季在名为《最高奖赏》的诗中写道:“广阔的生活道路,培育着无限美妙的理想。那千种万种的工作岗位,又曾使多少颗心为之激荡。可是我呀,却只愿意当一名石油工人,一顶铝盔就是我的最高奖赏。”

  1999年,三大石油集团设立的“中华铁人文学奖”评委会授予李季“特殊贡献奖”,这是全国石油文学的最高奖项。石油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闪耀着光辉的名字——李季。

  今年5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了最能体现《讲话》精神的100部重量级优秀文艺作品。《王贵与李香香》、油画《开国大典》、管弦乐《红旗颂》、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话剧《茶馆》、歌剧《白毛女》等名列榜单。

  李季在未完成的遗作《三边在哪里》中写道:“离开了三边的生活基础,我是很难写诗的,我的诗就失去了光彩。三边的沙漠和小米深深植根于我的心中,它是我长时期取用不尽的诗的源泉。”

  作家魏巍这样评价李季:“一曲信天游,千年留异香。”事实上,李季留下的上千首诗无不散发着泥土或石油的芳香,因为这些作品都根植于他钟情一生的大地和人民之中。(本文作者系央视纪录片《冯友兰》导演)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