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老家在南阳
夏廷献
南阳市汉画馆珍藏的汉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此画表明牛郎织女这一天象神话早在汉代已经广为流传。
近年来,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山东沂源、山西和顺、陕西兴平等多地,纷纷举办以“七夕”为主题的文化节。
多地争夺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依据。但这些依据是否经得起评判,是另外一回事。笔者认为,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源地在南阳白河两岸,主要依据是“七有”。
有经济基础
根据现有的文史资料,公认的看法是,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在东汉。众所周知。南阳是东汉“帝乡”,是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南都”,白河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冶铁、丝织、玉雕、交通、农业、养殖等业十分兴旺。这里从春秋时期就开始饲养黄牛、养蚕抽丝纺织,到了东汉更为普遍,放牛郎、纺织女很多,由此生发出牛郎织女故事顺理成章。在“南阳黄牛”“南阳丝绸”闻名于世的地方,在古城南阳白河两岸,产生牛郎织女神话,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全符合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有思想文化基础
东汉时期,南阳在经济的推动下,科技、文化也都很发达,人们思想超前。其代表人物“科圣”张衡(公元78年-139年,今卧龙区石桥镇人),精通天文、历算,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撰写了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运动的天文理论著作《灵宪》,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肯定了宇宙的物质性和无限性,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我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之一——浑天说的代表人物,在天体空间研究上独领风骚。张衡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南阳深厚的文化背景——当地人民对天体的探索、认识和崇拜是分不开的。这实际上就是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骨干情节”——织女下凡、牛郎上天、银河相隔、鹊桥相会得以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
据学者考证,盘古开天、嫦娥奔月的神话发源地也在南阳(桐柏),这说明南阳具有创作神话故事的浓厚文化氛围。
有汉画像石作证
南阳汉画馆馆藏的汉画像石,有牛郎织女的生动图像。这说明东汉时代的南阳人不仅创作了牛郎织女的“口头文学”,还用“铁笔”把自己心目中的牛郎织女形象画在石头上,这是古人的“铁笔”留下的“铁证”。
南阳这些石头物证,是其他地方少有或没有的。
有“活化石”作证
人名(方言)、地名,是探究历史文化现象源头的“活化石”。
各地方言对女孩(姑娘)的叫法不同。南阳附近地区用“女儿”(儿化音)称呼女孩。例如,姓张称“张女”,排行老大,称“大女”等。从对女孩(姑娘)的称呼上看,“织女”之称,是南阳源远流长的方言称呼,是当地的“专利”。
南阳市郊区有“牛家庄”“牛王庙”地名,更有自古延伸至今的“牛郎庄”。该庄一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的宅基地也始终保留着。南阳民俗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有关“七夕”的内容,例如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在茶豆架下看牛郎星织女星如何在银河相会等。
有优越的传播条件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东汉时代形成完整“版本”后,由于故事情节符合男耕女织的小康思想,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牵动男女青年渴望圆满婚姻的神经,加之在悲剧中蕴含着希望,因而得以大面积传播,从而家喻户晓。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怎样传遍全国的?主要是口头传播。南阳在东汉时代,经济、文化、商业、交通都很发达,把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传播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来来往往的商贾把这个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28宿”及幕僚多出生于南阳,他们在视察全国各地的过程中,在接触各地进京朝拜的官员时,茶余饭后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播到了四面八方;三是通过说唱等文艺形式把这个故事传播开来。
有古诗文记载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上述诗句是关于牵牛、织女公认的最早出处。它作为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之中,为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这首诗涉及的地名人名属于楚文化范畴,而南阳古称宛,属于楚文化圈。
《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有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普遍认为,这首诗演绎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诗句内容涉及的事物、语气等方面看,是南阳人或到过南阳的人写的。
东汉人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中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应劭,字仲远(或仲瑷),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灵帝时(公元168年-188年)任过太守,足迹到过南阳。
以上引用的古诗文,虽不具备汉画像石那样的铁证性质,但作为“旁证”应该是可以的。
有真实故事背景
宛城区溧河乡勾振西先生整理的《<牛郎织女传说>的渊源》中,阐述了“牛郎庄”的来历、演变以及和牛郎有关的石榴河、饮牛坑、神牛冢,和织女有关的织女庄、月牙湖,和牛郎织女都有关的鹊桥。在“牛郎的悲剧”一章中,记述了当地流传的“真实故事”:很早的时候,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的牛郎,经常沿着石榴河畔放牛,有一天在河边偶然认识了采桑的姑娘织女,自此开始交往。从相识到相爱,河上的小石桥(后称鹊桥)成了他俩约会的地方。时间一长,双方家长知道了。织女父母打听到牛郎家很穷,就给织女选了一个富裕人家。织女约牛郎在小石桥相会,决定私奔。俩人来到城西北牛郎庄住下,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并生下一双儿女。织女的父母得知情况后,来到牛郎庄,毁了牛郎织女的家,拉走了织女,并要她改嫁。织女不从,郁闷而亡。
因为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是个悲剧,所以当地两个自然村,留下“有女不嫁牛郎男”的风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牛郎织女故事的真实性。既然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人们把它演绎成神话,可谓“事出有因”“事出有据”。
综上所言,笔者认为,中国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发源地在南阳。我省已经批准南阳把牛郎织女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南阳经验”获肯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