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党政考察团赴鄂考察学习纪行 |
峡尽天开大城浮
——宜昌高质量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观察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宜昌地处川鄂湘咽喉,著名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均在其境内,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对周边具有强劲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宜昌,与襄阳一起是国务院提出支持建设的湖北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一主两副”发展战略的重要成员。2021年,宜昌市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8%,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名中位列第三,增速跃居全省第一,实现了更高维度的能级跨越。
创新赋能——
演绎城市精彩蝶变
放眼宜昌经济建设,就会发现,“亿”,是近年来宜昌曝光度最高的数词之一。百亿级的项目投资、千亿级的产业园区、万亿级的经济总量,一个个“亿”级,赋能宜昌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裂变升级。
据宜昌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到2021年底,宜昌市统计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285个,总投资467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28个、455亿元。其中,在库项目数量及储备投资达到历史最多,在2021年全省投资和重大项目专项督查考核中排名第一。
科技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宜昌牵头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创新联盟,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环三峡大学科创生态圈”规划编制。目前,全市超过七成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拥有国家级的研发创新平台12家。
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加持下,宜昌以化工、医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九大综合性产业链加速腾飞。在工业领域,宜昌5年来累计新增进规企业528家,累计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小巨人”企业28家,全市6家企业收入过百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专精特新”类企业达到175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
创新发展,让宜昌经济增速以势不可挡之势连年盘踞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百强城市前10位。
宜居宜业——
向着梦想之城迈进
步入新发展阶段,宜昌主动适应责任之变、要求之变、视角之变,在城市建设中前瞻性地将宜昌置于国家战略、省委要求中找定位,提出“六城五中心”战略目标。
大手笔、大气魄推出一系列城市建设新举措:启动实施投资3856亿元的“城建攻坚五年行动”;招引城建领域的央企及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城市共襄腾飞大计;扎实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赋能城市治理……奋力推动城市向着“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的现代化梦想之城迈进。
去年7月,连通一江两岸的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我国首座主跨千米级长江特大桥,当月,“长江夜游”提升项目作为推进宜昌中心城区提质增能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正式启动,从开工到基本建成仅用60天时间,目前已成为宜昌又一处网红打卡地。
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宜昌还利用数字赋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到去年底,宜昌已初步建成数字驾驶舱、智能交通试点、城市信息模型(CIM)、自然灾害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客服、基层台账和智能报表等城市数字管理系统,实现了城市整体建设质的飞跃。
大道如虹——
打造通衢八方之都
航空、水运、高铁、高速,立体交通为宜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宜昌市按照“东进、北拓、中优”的思路,强力实施交通五年攻坚行动,为城市发展“开路”。在宜昌2.1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宜长快速路、宜都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或加速推进,一大批关键性、节点性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从图纸变成现实,构成了宜昌立体交通的“四梁八柱”。
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全长36.54公里,是湖北省“九纵五横三环”高速路网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已成为货物翻坝转运的又一通道,有效提高了三峡枢纽综合通过能力,缓解了三峡船闸通航压力。
今年6月,郑渝高铁兴山段正式通车,地处宜昌西北边陲的兴山县从此圆了百年高铁梦,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宜昌三峡机场目前已完成二期改扩建项目。该航线是目前湖北省唯一的支线国际机场,航站扩展后面积是原来的5倍,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万人次。
交通,让宜昌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也让城市迈向更高维度有了更大可能。
如今,行走在宜昌,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奋发的节奏。厚积成势,宜昌,正以一场超越自我的奔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冲刺。(全媒体记者 陈琰炜 杨万里)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省印发《意见》《规划》勾画交通建设大蓝图:建设南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