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振兴汉水畔
——襄阳高质量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观察
襄阳素有“七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商贾交会、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让襄阳在新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表示:“支持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公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两个国家级重磅规划,将目光瞄准襄阳。在这场速度与力量的角逐中,襄阳与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一起律动,不断激发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磅礴力量。
建设副中心——
襄阳已努力近20年
湖北是全国第一个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的省份。2003年9月,湖北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和宜昌的发展”。至此,建设副中心,襄阳已经努力了近20年。
襄阳,距武汉300余公里。2002年经济总量仅456.6亿元,到2008年、2011年、2015年、2018年,襄阳的经济总量接连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5309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二位,连续4年位列全国城市50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总量,襄阳都具有较强的引领辐射能力,具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
在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襄阳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全方位支持,同时,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在全省区域发展中求作为。”襄阳市相关人员表示,襄阳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式增长,已成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要增长极。
建设副中心——
坚持产业立市不动摇
抓住机遇就是抓住未来。
襄阳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善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全面融入,力争在服务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提升战略地位、城市能级,力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指标在全省有位次、有影响。
襄阳工业历来在全市经济和全省工业发展中唱主角、担重任,工业在全市经济增量中占比达40%以上,在全省工业总量中占比达10%以上。
今年1月,比亚迪牵手襄阳,一期投资10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和零部件项目,进一步加强了襄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支撑。
襄阳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襄阳将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到“十四五”末,培育1个汽车3000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5个500亿级产业,构建形成“135”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21年上半年我市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都为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夯实了基础。”襄阳市发改委负责人说,未来,襄阳还将推动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建设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增强经济硬实力。
建设副中心——
向万亿目标奋力冲刺
襄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力争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向着万亿目标冲刺。
提升能级,关键要补齐短板。襄阳市强力推进区域科技型创新中心建设,提出未来将强化襄阳高新区“创新驱动核”功能,建设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
“我们还将开展创新企业提升‘三百’行动。”襄阳市科技局负责同志说,襄阳每年遴选1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过去五年,襄阳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2019年,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渝高铁襄阳以北段相继建成通车。“未来五年,襄阳将再增铁路里程210公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襄阳市发改委有关人员说。
今年3月9日,随着20多年来该市第一条大宗普货直达长江的航线开通,标志着汉江“黄金水道”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上,襄阳市规划形成“一港双核五港区”的格局:“一港”为襄阳港;“双核”为唐白河港区、小河港区;“五港区”为唐白河港区、小河港区、余家湖港区、河谷港区、主城旅游港区。
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程中,襄阳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展望未来,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全媒体记者 陈琰炜 杨万里)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省政府支持南阳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