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七旬老人 画说访古寻踪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河南南阳:七旬老人 画说访古寻踪
作者:  王平

他的画笔下,有游历过的山水,有探访过的文化遗迹,有南阳的老街巷, 更多的是自己熟悉的队友——

七旬老人  画说访古寻踪


111.jpg

羊山磨山怀古 关慧明 作

  这个夏天,天气格外热,但文保志愿者的研究、探访和探讨活动却没有停止过,他们以各种方式,努力留住老南阳的文化记忆。

  在这群人中,75岁的关慧明老人十分引人注目。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南阳人,祖辈就为保护南阳文化遗产出过力;他不但用行动践行着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还用手中的画笔,定格访古寻踪的瞬间,描绘出文保志愿者的精气神,传播文保理念以及志愿服务精神。

  参加文保团队  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我在南阳住了大半辈子,但有些老南阳的文化遗迹和典故,在参加文保团队之前都不知道。”7月20日,关慧明老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说起民间文保人,很多人会想起“情怀”两个字。但对于关慧明来说,情怀不是说来就来的,一直都在心里。

  关慧明的家在老城区的上游街,西边是老一中,东边是医圣祠,房子是老宅,住过家里好几辈人。“医圣祠的一通碑刻上,还刻有祖父关秉之的名字。”那通碑刻上,刻的都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修缮医圣祠捐过款的人。

  关慧明的经历很简单,1968年从市三中毕业,退休前是天工集团的职工。但他一直是有文化情怀的,退休后喜欢旅游,尤其喜欢人文景区。但无论走过天南海北多少个地方,那些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关于老南阳的记忆,那些逐渐淡出视线的老南阳的景致、事物和风土人情,一直都在他心里。他说,参加文保团队,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也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依。

  去年3月,他在高中同学胡群祥的介绍下加入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一年多来参加了七八次团队的集中探访活动。

  第一次去的是南阳九架孤山中的羊山、磨山,这两座山,他之前也去过,但跟着文保团队走一遭,感觉完全不同,“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故事。”

  后来,他们又去了安皋,去了新店……几次探访下来,他对家乡愈加热爱,更为家乡自豪。他想了解更多家乡的故事,想把探访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画说访古寻迹  留下记忆中的场景

  每一次探访后,关慧明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闲暇时经常翻看大家发在微信群里的照片。去年3月的一天,他心中一动:何不将这些照片作为创作素材,用写实钢笔画的形式,留下文保志愿者探访文化遗迹的独特风貌呢?他动笔画了起来,简单的钢笔画,涂上水彩,发到文保微信群里。“没想到大家纷纷点赞。”

  关慧明没有专门学过画画,只是喜欢。上世纪70年代,他在当时的东方红机械厂上班,经常为厂里画板报。那时候他是带着任务画,而如今是带着感情画。他的笔下,有游历过的山水,有探访过的文化遗迹,有南阳的老街巷,更多的是自己熟悉的队友。他想用画表现出他们的状态,表现出志愿者的乐观与自然生动,与大家分享这种人文精神。他的画说不上什么流派,简简单单,但充满了质朴的趣味。他说:“如果我的画能让更多人了解南阳文化,更亲近、爱护南阳人文环境,我就很满足了。”

  这种情感的表达,于关慧明来说是一种快乐。一年多时间,他创作了七八十幅画。

  近日,在市人民公园西门附近,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为关慧明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画展。画展从下午3时持续到晩上8时许,不仅吸引了来来往往的市民,文保团队的志愿者们也纷纷赶到现场,颇有兴趣地从画中寻找自己,寻找记忆中的场景。

  “趁现在还画得动,就多画一点。”关慧明说,参与访古寻踪,画说访古寻踪,为南阳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最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全媒体记者 王平)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淅川县:广场舞培训走进乡村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