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的实行者,更是落实“双减”的重要力量。在“双减”下,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乃至自身能力发展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
转变观念,铸牢教师在“双减”中的思想自觉
在“双减”的新形势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双减”能否落地,能否有实质性收效的关键。教师教育观念不转变,仍然抱守传统教育观念,是很难落实“双减”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和诸多社会因素影响,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助推了义务教育阶段“作业多、培训杂、书包重、费用高”等教育乱象,增加了学生和家长负担,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落实“双减”政策,首先要克服当前教育的过度应试倾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去,从而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改进作风,强化教师在“双减”中的行为担当
教师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教育事业的成败,决定着“双减”工作成效。作为教师,要把握好新时期教育思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依法执教,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把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作为强化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纳入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和金中年度工作考评;廉洁从教,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教学行为中的失误,坚决不触碰政策红线、师德底线,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提升能力,提高教师在“双减”中的教学质量
“双减”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落实“双减”,教师须自觉将行动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环节。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科组研课活动,共同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法,制定教学通案。其次,认真践行“目标导学”模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认真完成“堂清”任务;再次,科学布置作业,妥善处理好作业的难与易、质与量、新与旧关系,实行分层、弹性、个性化布置作业;坚持作业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做好各类学生的答疑辅导,鼓励全程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在“提质增效”、提升能力的同时,主动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童年的幸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还要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标准,不以分数做为唯一评价标准,把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健康、审美表现五个维度作为评价要素,推进“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努力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内乡县赤眉镇中心学校:树典型引领精神 立标杆学有榜样
下一篇:河南南阳:那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