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档案日前夕,记者走进南阳市档案馆——
探寻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
彭雪枫写给战友骆鸿襄的信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记者6月8日走进南阳市档案馆,在琳琅满目的档案资料中穿越时光隧道,探寻红色档案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封将军信 记录战友情报国心
在南阳市档案馆,保存着一封彭雪枫将军写给特务排排长骆鸿襄的书信。这封书信是反映彭雪枫将军对革命同志关爱之情的真实记录。
骆鸿襄,今社旗县下洼镇人,生于1920年5月,1993年因病去世。中国共产党党员,特等伤残军人。
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彭雪枫将军受党中央指派来到确山,开展抗日斗争。时年18岁的骆鸿襄跟随彭雪枫,任特务排排长。
1940年7月,在一次战斗中,骆鸿襄身受重伤。其父为不拖累部队,毅然到部队要求把儿子暂时接回家里护理和医治,为部队分忧,部队领导和同志们十分感动。
骆鸿襄离队前,彭雪枫给骆鸿襄写了一封信,并委托联络站,把书信连同20元抚恤金、10元路费送到其确山家中。平安回到老家后,骆鸿襄写信告知部队顺利回到原籍及其有关情况。彭雪枫获悉后,于1940年10月9日给骆鸿襄回信一封(彭雪枫口述,秘书缮写),并寄去汇票和拂晓报,鼓励他以不同方式为抗日战争作贡献。
纸短情长,字字关切。目前,收藏在市档案馆里的,正是彭雪枫将军写给骆鸿襄的第二封信。书信原文如下:
鸿襄同志:
从你走后,我们无时不在怀念中。大家关心着你的身体健康,你今后的工作,以及你家中的生活。
你平安到了家,而且还努力于宣传工作,使我们无限的安慰和兴奋,我们每个同志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能机动灵活去做抗日工作,这是可喜的事。我们极愿你在这方面多多努力,伟大的效果,将会摆在你的面前。
附去汇票乙纸,洋贰拾元希查收,作为你休养及家庭之用。
另寄去拂晓报一捲,叫别人给你读着听,也可知道这里的情况。敬致
抗日之礼!顺祝阖家清吉
彭雪枫
十月九日
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
历史永远铭记,百万雄师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人民。
市档案馆里,一份泛黄的《南阳分区支前司令部命令》(支字第七号),真实记录了南阳人民支援供应第二批过境大军的有关情况,其中还以图表形式,明确了各县需要准备的物资。
1948年11月4日,南阳全境解放后,由中原的主要战场变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后方和战略基地。
1949年1月1日,新华通讯社发表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庄严宣告解放大军将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为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中共中央发出“以支援大军渡江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
获得解放的南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支前,纷纷参军参战,献粮献款,出动民工、车辆,修路架桥,为支援淮海战役、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记载,1949年4月底,上级通知第二批南下大军29万人、2万匹牲口,不仅要通过南阳地区,而且要在南阳休整一个月到一个半月,需粮2270余万斤。但当时仅有现粮小米1200余万斤。为保证大军顺利通过和休整,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很快又筹集粮食700万斤,保证了大军的需要。当时春荒严重,许多群众勒紧腰带,把粮食节省下来,支援解放军。
一枚枚军功章 见证老兵当年荣光
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在市档案馆一楼,一个档案柜里存放的六枚军功章及一本磨损严重的立功证书,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记录了已故新野老兵蔚永堂的戎马生涯和昔日荣光。
“这是去年‘红色档案’征集活动中,蔚永堂老人的孙子蔚赛捐赠过来的。”市档案馆副馆长王林介绍。
蔚永堂,今新野县歪子镇人,生于1923年。1945年被抓壮丁离开家乡,上了东北战场。1947年入伍,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同年10月入党。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他历经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多次在战争中立功受奖,历任排长、副连长等职。1952年,在朝鲜,他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并在此战役中左腿受伤。1954转业后,蔚永堂回到了家乡,先后任歪子中心乡乡长、书记等职。1992年,老人因病去世。
“小时候,经常拿着爷爷的军功章,缠着奶奶讲故事。我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蔚赛告诉记者,爷爷去世时,他刚一岁多。他对爷爷的全部记忆,都来自于奶奶和父亲的讲述。在他心目中,爷爷一直是他崇拜的英雄。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这些东西自己保存,只能自己知道和了解,交给档案馆,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段红色历史。”蔚赛说,去年,父亲看到《南阳日报》上发布的红色档案征集活动信息后,和家里人商量,一致作出了捐赠的决定。
在市档案馆里,有很多像军功章、立功证书这样的红色档案资料,它们在岁月中留存闪光,激励更多南阳人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全媒体记者 于晓霞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社旗县: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