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叶一片醉中原
水 兵
一颗种子在土里沉睡,等待春天。
一粒叶芽在枝头凝碧,等待抽叶。
一串花蕾在含苞孕育,等待绽放。
时机一到,它们呼啦啦出土萌芽、抽枝长叶、疯狂开花。童话里说,春天叫醒了花草树木。而我却分明看到:植物挟持了春天!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被绿色和茶香吸引,驱车来淮源,直奔新茶园。
刚刚一场小新雨,山,更翠了,茶树,更绿了,空气中,氤氲着淡淡清香。
我循着汩汩泉声和阵阵茶歌,不觉,已走进了茶园。
茶园在半山坡,周围是大片大片的翠竹,下面是一条欢快奔流的小溪。
茶香和清泉溪水,往往密不可分。茶之香,靠泉水的滋养,若隐若现的涓涓细流,隐身于茶树之中,听着泉声就闻到了茶香。
春天的水,最好,不知不觉就亮了。如茶女的眼睛,湖一般,山风一吹,更清亮妩媚,长发拂着红嫩脸蛋上浅浅的酒窝,没有品茶,人就醉了。
嫩芽如玉,千头万叶攒在一起,鹅黄浅绿如绿蚁。一片片的“丫”状叶芽挂在枝头,毛茸茸,密集着像挤在一起看大戏。小雨后的茶园,雾气还没散尽,太阳光照下来,一片片叶芽上都挂着一粒粒水珠,晶莹剔透,闪着七彩的光。人在茶园,缭绕在身边的,是绿海波浪,一袭清香。
女孩们采茶,一身茶香,和着茶女的特色服饰,美轮美奂不让天地;
小伙子采茶,一身茶香,穿着对襟的土布上衣,干净潇洒如蓝天白云。
男孩女孩都像茶,在桐柏淮源的山水里,都成了一株株青春的茶树,亭亭玉立,玉树临风。最后,化为一尖尖桐柏玉叶,漂浮,翻转,竖立,成万般风情的茶姿茶香,让无数吃茶人陶醉其中。
中国茶起源于上古。史书最早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苦途而解之”(苦途:是对茶叶最早的称呼),“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所以,尊神农为“茶祖”。
中国茶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野生药用到少量种植食用到今天茶品的大量种植、大量饮用。
3000年前,周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到了秦代,秦人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并作药用;西汉,茶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开始制作茶饼,大量运输传播;从唐代开始,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催生茶的发展,在陆羽《茶经》的影响与倡导下,茶叶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陆羽为“茶圣”。
宋至今,茶和茶艺,已成为一种产业和文化。
要领略茶的风姿,还得从制茶开始。
走进炒茶车间,硕大厚重的铁锅旁,七八个师傅正在炒茶,清香浓郁弥漫。
师傅们不停翻炒着锅中的叶片,不知多少温度,他们的手掌上集聚着厚厚的茧皮,手心,红扑扑的。
我问师傅几斤鲜叶可炒一斤茶。师傅说,四斤多可炒一斤干茶。两万余片鲜叶片一把一把地被他们揉搓翻炒,直到脱去水分青涩杂燥,呈现温润光滑的干片。
我问一个师傅一天能炒几斤茶,师傅说最好的师傅一天能出四斤多。
手工茶为什么叫“汗水茶”“功夫茶”?一在制,二在泡,片片皆汗水,片片在功夫。
像玉,不打磨,它是石头。美玉,那是浸润着玉工血汗的制作与匠心,甚至智慧与思想。
我知道了为什么喻茶为黄金茶,南方人叫喝茶为“吃茶”。茶要品,更要珍惜。
一片玉叶,是种茶、采茶、制茶人一片玉心。
一片玉叶,是盛情,是礼仪,是文化传承的一脉薪火。
一片叶子,一缕芬芳,一盏澄明!
有茶,空间就有宁静的能量;品茶,自己就会有安静之心;与友人饮,彼此之间就多了理性的探讨和思量……
一杯物质的茶,喝得上通下达,健康安顺;
一杯精神的茶,感悟天地馈赠之灵气,接纳自然恩赐之能量!
当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时,不妨静静地给自己泡杯茶,于茶盏之中“观自在”,直视我们的需要和被需要,那么,无论是一片茶,还是一颗心,停在哪里都是归宿,行在哪里都会安顿!
上等的桐柏玉叶不是纯粹的绿,也不是纯粹的黄,是黄绿相间的一种颜色。像淡黄的小米粒,又像绿豆的浅豆绿,可谓淡绿两色总相宜,恰似中国水墨,浓淡相洇。芽头:一芽,一芽两叶。口感:清香中带有淡淡的兰花香。文人雅士常说“香郁若兰”“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
一场春雨使山水俊俏,一次茶乡之行,是一次对茶的礼拜和对尘心的洗礼。
好山,好水,好茶;
茶祖,茶人,茶树。
桐柏,让我与山,与水,与人,与茶产生了一种情怀:以茶为媒,让茶和人类生活及康养密切结合——“茶食同源”,以茶养生,以茶养性。
让一片绿叶走向世界;让一片“桐柏玉叶”泡出母亲乳汁般的“玉液”,去滋养淮河的源头、文明的大地。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千古医圣张仲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