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4月26日电 题:“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骆飞、田德丰
2021年2月3日,牛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时,点赞苗绣、蜡染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和文化,并与蜡染师彭艺亲切交谈。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彭艺。
【情景回放】
立春时节,乌蒙山腹地细雨绵绵,青山如黛。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越过一道道山梁一道道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深山大江边的苗家小村,一排整齐有致的白色小楼映入眼帘。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化屋村村民以苗族为主,民族特色鲜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蜡染等成为这个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吸纳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下车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扶贫车间,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这是手工做的吗?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
“有机器绣,有手工绣。机绣的,一套价格一千多元。手绣的,一套可以卖到一万八千元。不只是苗族同胞会买来穿,不少游客也很喜欢。”村民回答了总书记的问题后,蜡染师彭艺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经历。
“很好!你也是不忘初心啊!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彭艺心声】
我是土生土长的化屋村人。小时候,是沿着“手扒岩”爬出去上学的。上大学,也是靠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现在,我选择回到村里创业,就是要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那天,总书记点赞苗绣“何其精彩”,让我倍感自豪。
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作为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我很振奋,总书记的关注激活了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的工作室发展迅速,接到了不少省内外订单。约30名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妇女在我的工作室当绣娘、染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村的特色民族手工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出了不少文创产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现在,我致力于在传承苗族传统特色手工技艺基础上,谋求多元跨界、融合创新,通过和更多人一起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用一针一线绣出更精彩的生活!
新闻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23日在黑龙江伊春考察时,专程看望了上甘岭林业局林场退休职工刘养顺一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刘养顺。
2022-04-24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6日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来到了“老家寒舍”民宿店店主韩光莹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韩光莹。
2022-04-22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5日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考察时,来到华溪村看望时年86岁的老党员、已脱贫户马培清。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马培清。
2022-04-21
2022-04-20
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丨“盼着您再回趟梁家河,看看如今的好光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到陕西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来到他插队时的房东刘金莲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刘金莲。
2022-04-19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2日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考察时,来到左秀发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左秀发。
2022-04-17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考察,来到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回族老乡马克俊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马克俊。
2022-04-15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甘家寨地震受灾群众异地过渡安置点考察,来到受灾群众邹体富和甘正芬老两口住的帐篷。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甘正芬。
2022-04-14
总书记和人民心贴心丨“奔着‘美丽经济’,我们越干越有劲儿!”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25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新建社区考察,来到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袁其忠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袁其忠。
2022-04-12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曾来到苗族贫困村民石拔三家。近日,新华社记者回访了石拔三。
2022-04-11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一见·这类书,总书记为何“坚持一点一滴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