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公安民警跨省助力: 30名烈士与亲人隔空“团圆”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阳公安民警跨省助力: 30名烈士与亲人隔空“团圆”
作者:  徐蕾

44年前修建中巴友谊公路时,88位中国援巴战士长眠异国他乡。 如今,湖南籍战友为烈士寻家,南阳公安民警跨省助力——

30名烈士与亲人隔空“团圆”


微信图片_20220412160753.png

肖振宇寻亲工作室参与央视《等着我》节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公路——喀喇昆仑公路,从中国新疆的红其拉甫通往巴基斯坦首都。这里地质、气候条件极为复杂和恶劣,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屋脊、生命禁区,而这条公路就是44年前中巴两国创造的世界奇迹,因此也被称为中巴友谊公路。44年前,为了这条象征中巴友谊的路,两国700多名筑路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8名中国烈士被安葬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吉尔吉特市中国烈士陵园。4月10日晚,央视综合频道《等着我》栏目播出了当年的援巴老兵田念胜成功为牺牲战友寻亲的故事,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倾力相助,成功帮助30名烈士找到亲人。

微信图片_20220412160744.jpg

南阳民警、田念胜(左三)和烈士亲属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湖南老兵  帮援巴烈士寻亲

  68岁的田念胜是湖南常德人,44年前曾是一名援巴战士。那是1978年,时年24岁的田念胜从湖南参军到了祖国的大西北新疆,一个多月后他接到通知,随部队前往巴基斯坦,参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

  这条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首都,公路穿越地区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工程进度缓慢。1966年中巴双方开始协商打通这条两国间的唯一陆路通道,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决定援建巴基斯坦,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铁血男儿赴巴基斯坦参与援建工作,他们不畏艰险,在冰封雪原、悬崖峭壁下安营扎寨,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奋战,只为这条象征中巴友谊的公路早日建成通车。而田念胜就是最后一批援巴军人。

  1978年5月下旬,田念胜随队伍来到了巴基斯坦的驻地。驻地海拔4100多米,早晚温差大,氧气不足内地的50%,紫外线特别强,不到3天脸上都脱皮了。做饭时馒头也蒸不熟,喝的开水没有超过60摄氏度的,没有新鲜蔬菜,多数时候靠吃咸菜。入驻第一天的吃住,让田念胜体会到了工作条件的艰苦。

  因擅长画人物肖像,田念胜成了连里为数不多的文艺骨干,兼职电影放映员。那时候战友们远离祖国,驻地条件又差,没有娱乐活动,十天半月放一次电影,大家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战友牺牲  他为烈士画遗像

  也是因为给大家放电影,田念胜常年奔波在喀喇昆仑公路上,跑遍了公路沿线每个连队。有一次田念胜去一个营地放电影,连长递给他一张照片,让他对照这张照片画一张大的遗像出来,田念胜看到了照片背后写着一个名字——朱法安。

  田念胜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听说朱法安也是湖南人,特别能吃苦,属于轻伤不下火线那种拼命三郞型的人。直到拿到这张照片,他才知道,朱法安因为生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转为肺水肿,最后经抢救无效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田念胜很难过,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人来说,老乡就意味着亲人。这是他第一次为战友画遗像。

  1979年春节前,田念胜又画了第二张遗像。安徽籍战友钱良应所在的连队要炸开一座悬崖峭壁,打通200米的新路基,在前期对施工环境的安全性进行探查时,一块巨石掉下,砸中钱良应,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他就没了气息。田念胜听说,钱良应前一天拉肚子,他完全可以请半天假不去工地,但是他不仅去了,而且还比其他战友去得早。单眼皮、小眼睛,一笑眯成了一条缝,尖尖的脸,为钱良应画的这张遗像永远印在田念胜的脑子里。

  1979年11月,喀喇昆仑公路修通了,田念胜他们完成任务终于可以回国了。回家前,他特意到吉尔吉特市中国烈士陵园,来看望牺牲的战友们,这时他才知道,这里竟躺着88名为修建中巴友谊之路而牺牲的战友。他深切感受到喀喇昆仑公路,真正是融入了中巴两国人民的情感,更是筑路英雄们用生命修筑的友谊之路。

  田念胜从包里拿出纸笔将88名烈士的名字抄下来,希望回国后找到他们的亲人,告知烈士事迹。

  直到2011年,援建喀喇昆仑公路这段历史终于解密。田念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湖南省慈利县看看烈士朱法安的家人,通过朱法安的家人,他知道,当年朱家收到了烈士证和遗物,知道了朱法安牺牲的消息,但是烈士安葬在哪里在当年是个秘密,他们一直未能祭奠亲人。朱家人是这样,其他烈士家属是否也不知道亲人葬在哪里?田念胜萌生了要为烈士寻亲的念头。通过多方努力他先后为22位烈士找到了家人。其余的寻亲难度太大,田念胜想到了央视综合频道《等着我》栏目。

  接力寻找  南阳民警跨省援助

  2021年8月,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接到央视《等着我》栏目的求助。希望他能帮助其余66名援巴烈士寻亲。肖振宇联系了田念胜,被当年援巴战士们的故事感动,决定帮忙寻亲。

  时间跨度40余年,牺牲烈士当年出国援巴时都是20多岁,有没有后代很难确定。而且一些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较大,再加上40多年前很多地方的户籍信息不完善甚至缺失,这给寻找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肖振宇寻亲工作室通过搜寻互联网、史志、地方志、姓氏家谱等信息,综合分析烈士的大致出生地,另外通过电话核实、实地走访、警务协作等方式,逐条线索梳理,逐一展开寻找。

  肖振宇记得,在寻找湖北籍烈士邵世国时,按户籍地找到邵世国老家湖北省团风县,该县有四五个乡镇邵姓居民较多。肖振宇逐村打听终于在淋山河镇打听出,邵世国老家可能就在这里。为打听邵世国的亲人,他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打听多人意外得知,邵世国的哥哥邵世德还在世,今年已经80多岁了。得知弟弟葬在巴基斯坦,老人非常激动,他说弟弟很早就去当兵,没有成家,所以没有后人。弟弟当兵走后,家人一直联系不上,后来部队送来了烈士证才知道弟弟牺牲了。直到肖振宇联系到他,他才知道弟弟安葬在巴基斯坦。有生之年知道弟弟身在何处,老人对帮弟弟寻亲的肖振宇和田念胜非常感激。

  烈士周铁良生前是一名军医,河南濮阳人,肖振宇多方打听找到他的亲人时得知,周铁良援巴走的时候,他的女儿刚出生3天,孩子小的时候曾回家探亲待了3天。这样算来,周铁良一生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只有6天。他留给家人的遗物仅仅是一个听诊器,女儿却保留至今。幸好,40多年后再次有了父亲消息,周铁良的女儿泪洒当场。

  经过不懈努力,肖振宇成功帮助30名烈士找到了家,目前寻亲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当中。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坐标,帮助他们找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现实需要。”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封民说。记者了解到,南阳微警局肖振宇寻亲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寻找被拐或长期失踪人员、实现群众团圆梦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帮助革命烈士找家这项工作,目前已成功为96名烈士找到了家人,让烈士与亲人实现跨时空的“团圆”。(全媒体记者 徐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