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树痴”老人和专利背后的故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河南南阳:“树痴”老人和专利背后的故事
作者:  于欢

情系生态,为“树”痴迷,无怨无悔。如今获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发明专利——

“树痴”老人和专利背后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216172036.jpg

谈起林木如数家珍

  “张老师,明天早上咱们还去挖坑种树不?”

  “天太冷了,咱们只去晨练,不挖啦。”

  2月15日上午,见到张仁学时,刚挂完老伙计电话的他扭头对记者嘿嘿一笑:“很多人早起就是为了跑步锻炼,而我们是用挖深坑种树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很有意思吧!哈哈……”

  这名自称“爱玩”、被朋友戏称为“编外园林老师”的快乐老人今年64岁,热衷于研究林木的他还着实“玩出”了名堂,他所发明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的生态处理方法”已被授予专利权。他希望通过努力带动更多的人保护绿水青山、关注生态环境。

image.png

发明专利证书

  爱树达人和他的“万树园”

  谈起与众不同的锻炼方式,张仁学哈哈一笑,故事娓娓道来——

  从小喜欢读书的他,尤其喜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

  在他看来,林木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反哺万物,是神奇的物种。也许正是如此,他从小就对林木很感兴趣。在参加工作之后,更是利用空闲时间翻阅林木种植、环境保护等书籍,并尝试着培育林木苗圃。

  早些年,张仁学在卧龙岗上中波台家属院居住,他说:“如果离开了中波台根本就研究不出来这项发明专利。”由于院内空地很多,其他住户用分来的地种蔬菜,他却将分到的地用于培育树苗。

  刚开始时,妻子颇有微词,感觉他不务正业。“但看着树苗从小变大,老张将育出的树苗送给朋友们,开心得像个孩子,我也就释然了。”谈起老伴对林木的痴迷,张老师的妻子忍不住说。

  在这块被张仁学笑称为“万树园”的地里,他乐在其中。随着皂角、紫红槐花、核桃等苗木的越来越多,带给他难忘的回忆也越来越多。

  将亲手培育的林木当成礼物送给好友,对方欣喜的样子让他感到开心;或将其赠送给需要的游园、单位,看着郁郁葱葱的环境,他更是收获了为城市建设出力的快乐……

  随后,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住了三十载的旧居变新颜。

  虽然没有了培育林苗的场地,但他痴心不改,趁着晨练到处查看有无枯死的树木。在取得有关单位同意的情况下,他携带工具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树木进行救治或补栽。

  久而久之,朋友们觉得他坚持做这件事挺有意义,于是纷纷加入。目前,相约晨练挖坑植树的老伙计有十几人,大家沉浸在做一名“爱树达人”的成就感中。

  受人尊重的“编外园林老师”

  “张老师,又来看你的宝贝树啊!”记者的采访是在卧龙路与北京路口西南角游园进行。游园管理者史女士老远就朝张仁学打招呼。在她眼里,张仁学就是一名爱树护树的“编外园林老师”,仅在这个园里,就有多棵紫红槐树、黄楝树、皂角树是他和朋友们一起栽培的。“这些树都是张老师早些年栽种的,他不仅种树,还经常来养护,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好人。”

  在张仁学家里,十几把已磨损不堪的种树工具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他告诉记者,种树护树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征求相关单位的许可,二是尽可能养护到位,提高成活率,不添乱、不帮倒忙。目的就是让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在采访中,张仁学不断接到朋友电话。他告诉记者:“三十多年间,送出去了很多树,现在大家一遇到林木上的问题就来咨询。我很开心为大家交流一些心得体会。”

  “有心人” 终于成了“发明家”

  不仅种树种出名堂,张仁学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2021年6月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其牵头主持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的生态处理方法”颁发发明专利证书。

  聊起发明的缘由,张仁学颇为感慨:“事出偶然,这也是我多年种树经验积累裂变的必然。”

  据了解,2015年,他和朋友郑先兴教授在卧龙路与北京路口东南角的卧龙苑查看林木生长情况时,无意间发现游园边的一条由饭店、洗车店、厕所污水汇集成的水沟里冒出一棵香樟树苗。

  本着探索的心态,他想了解这种情况下树苗是否会长大,于是便经常来查看这棵树苗的长势。没想到,这株60厘米高只有筷子粗的小树苗竟然在污水沟边越长越大,且生长速度很快。

  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这棵香樟树已将一部分根茎深扎在岸边的土里,将污水中的水分作为催化剂,又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成肥料助长素,三者合一使树木茂盛生长,同时又改善了污水沟的环境。这个污水转换过程让他极为振奋,他设想着以此来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问题。于是,经过6年科学系统地研究,他申报的这项发明专利得到认可。

  在他看来,这项发明专利具有实操性、可推广,任何农村污水沟加以改造均可进行科学配种林木,能够从根本上改良污水沟,使之变成良好的生态带,并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采访中,张仁学憧憬着这项发明专利的应用前景。他特别希望这项专利能最先在家乡南阳落地生根。将一纸专利在家乡转化成现实,改善南阳农村的生态环境,让新时代的南阳农村更绿更洁更美是他的最大梦想。如今,虽已年过六旬,但对科学的追寻探索之心仍不停歇,他还在更多领域不断地思考着、研究着,希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祖国的绿水青山、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微薄力量。(全媒体记者 于欢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