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啸风声远
樊德林
“虎啸风声远,龙腾海浪高”。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就是虎年。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位,前牛后兔,与十二地支中配属“寅”;“寅”字如虎伫立,威风凛凛。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寅时”——清晨3时至5时,又称“虎时”。
虎形象威猛,色彩斑斓,额头正中还有王纹样,气势非凡,被古人誉为“百兽之王”,是王者的标志,也是勇武、胆识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虎天生就具有一种王者风范。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虎,虎是正义、勇猛、强壮、威严的象征,能驱除灾难、邪恶和污秽,也是代表吉祥与平安的瑞兽。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人们在爱虎的传承中丰富并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在民间虎崇拜、虎习俗更是涉面很广。驱凶镇宅自不必说,尤其是对子孙后代,孩子一出生,人们就希望他长得虎头虎脑。老人们给小孩子制作虎帽、虎鞋、虎枕、虎玩具,过满月还要蒸老虎馍等,无不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虎的威猛、勇武、有力为人所羡慕,所以常被用来象征、比喻人事诸相。 “虎头大印”昭示着将帅的威严强悍,“虎将”比喻将军英武善战,威武雄壮的步伐称“虎步”,英雄豪杰奋发有为称“虎啸风生”。古时“虎符”“虎节”为调兵遣将的信物。民间,百姓称儿女为“虎娃”“虎妞”,比喻其结实强壮。此外,文人创造了特殊的书体“虎爪书”,医生发明了一种健身术“虎戏”。
民间视虎为神兽,借它的勇武而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由于虎代表的是吞噬鬼怪的纯阳之力,由此产生了许多习俗。人们常以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来辟邪驱祟。端午节戴艾虎辟邪,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民间流传着许多虎故事,如母虎乳人、老虎报恩、义虎送亲等;流传的成语典故有“生龙活虎”“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将门虎子”等。至于《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李逵打虎”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多是虚构的小说情节,不足为信。
喻虎的谚语很多,包罗万象。人们称外强中干为“纸老虎”,称泼辣的妇女为“母老虎”,称心怀不轨的人为“笑面虎”,称怀才不遇的人为“睡虎”,称人气度非凡为“龙行虎步”。还有“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虎老雄心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谚语,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气度。 虎虽猛兽,却“虎毒不食子”。这一点与人类是相通的。明代文人解缙在《应制题虎顾众彪图》中说:“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生动地写出了老虎对“彪”(幼虎)的眷顾。至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只是一种比喻,是考虑到了语言的趣味性——充满趣味性的话更容易传播。
历代的文人骚客,对虎也是青睐有加。如东汉张衡在《东京赋》里写的“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唐代李白的“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北朝谢惠连的“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元代於汝玉的“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励兽奔群”,明代商辂的“黑为文兮白为质,光彩斑斑炫晴日”等。在虎年新春之际,高诵低吟几首咏虎诗,别有一番韵味。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虎年,被一场大雪唤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