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锻炼回归本义
陈向阳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要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近日,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对1165名中小学生家长展开调查,显示仅30.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保证一小时足量校外体育活动。课业任务重被认为是运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的首要原因。72.4%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肥胖、视力差、体质弱是目前很多孩子的通病,在导致这种结果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少。可以相信,只要条件充分,家长们都乐于让孩子动起来。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小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欲望还是很高的。
让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体育锻炼中,每天一小时校外体育活动,照说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难。比如,早起床半小时,跑步、跳绳、做俯卧撑;放学后,再抽出半小时锻炼。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孩子的自制力没那么强,得家长陪伴督促。遗憾的是,家长的自制力也不一定强。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冬天。而运动贵在坚持,贵在自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达不到锻炼目的的。
必须承认,当代青少年是“忙碌的一代”,从家长们的反馈来看,作业太多是缺乏锻炼时间的关键。好在目前“双减”政策已全面落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应当考虑到学生回家后的体育锻炼需求,合理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为学生预留每天一小时的运动时间。
中小学生参与足够的体育运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均有重要意义。若想打破时间与空间对校外体育活动的限制,最关键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运动素养,强化科学健身观念,提供体育活动场地,养成自觉运动习惯。只要中小学生具备足够的运动技能与积极性,时间就不再是束缚。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国家对在校中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三令五申重视体育,强调学生体质的重要性。但在沉重升学压力面前,学习成绩依然是大部分家长的首要考虑。很多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仅限于不生病,而不是真正关心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外体育活动要得到保障,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提高运动自信心,为其健康成长、未来发展和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网网评 | 娱乐圈的怪象当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