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遗址上读初中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在新石器遗址上读初中
作者:  张立敏

在新石器遗址上读初中

张立敏


11月29日,张建国、蓝成云撰写的《南阳发现远古文明大量遗址遗迹的历史定位及其时代价值探析》一文在《南阳日报》刊发后,引起极大反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立敏致电探讨远古文明与南阳文旅发展的关系,并撰文《在新石器遗址上读初中》,讲述他和南阳远古文明的故事,今刊发与读者共品之。

  很多年过去了,那一个夏日的傍晚依旧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早已消逝了的潺潺流水和河畔的碧绿草甸,依旧历历在目。五年级那年暑假,我和一群伙伴在村子西头河边放羊,黄昏的阳光柔和淡雅,羊群散乱在河岸边宽阔的草甸上吃着草,我们一个村子的男孩,都是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在草甸上打闹。在街上干泥瓦活回家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旁边经过,忽然三叔停下来大声喊:“小民,你考上了!”原来我以城郊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安国中学。

  那时候人们不太过问别人上学的事情,而且同村和邻村同班同学很少到这个学校读书。它在城北十多里远,而我们村子离县城才一里地。那一年一高中办了附属初中,一高中和我读书的小学没有多远,我也经常把羊群赶到校园里放羊,叔叔家的一个妹妹也去了那所学校,而我对于这些却一无所知。虽然暑假里还是天天与妹妹、村里的伙伴们一起,白天放羊、跳绳、滚琉璃球、打烟盒、爬树,到河边捉鱼虾、游泳、抓螃蟹、捏泥人,或到林场果园里偷果子,晚上玩指星星过夜(其实就是指星星过月亮)、丢沙包、捉迷藏,但是一到九月份开学傻眼了,妹妹和伙伴们大多进县城读书了。好在少年的眼里是阳光,一丝惆怅很快就消失了,只有在若干年后的回忆中才冒出泡来。

  那时候没有手表,家里也没有闹钟,没有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要走很长时间。学校在一个高高的黄土台上,高出地面有一丈多。原来是一座寺庙,校舍保留着寺庙的样子,有大殿、二殿,高大雄伟,好像有一口古钟,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一座教室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什么内容忘记了,只是觉得很神秘。一条河从西北蜿蜒而来,与东边不远处的另一条河在学校前方汇合。一条人工水渠,从远处加入到西边这条河。两河环抱处是田地,耸立着几块一丈多高的黄土台,我们的学校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向北望去,杏花山清晰可见,郁郁葱葱。对于少年来说,有了河流、土台,远处的峰峦,便有了世界。除了大家集体玩耍之外,我会一个人去河边看树枝飘舞下的水花,观察水中的生命,发现了彩色的鱼,细小得需要瞪大眼睛才能看到。那时刚刚知道生命的演化,幻想着从河流中发现远古生命。

  在高土台上看日出日落彩云,一天,我惊奇地发现黄土是分层的,其中,靠近田地的地面,往往有灰土层,只要一翻动,就会找到鱼骨、贝壳或其他水生物骨骼化石。那时没有化石的概念,但由于从小对河流生物的熟悉,我惊喜万分。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刹那间领悟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那些灰色的土层,分明是人类活动的印迹。它们是那么遥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从那以后,我更加着迷于这些灰土层,希望从里面找到一些线索。终于,有一天,一块石斧出现在我眼前,凭着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我断定它是新石器石斧,于是,我坚信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变成了一只猴子,一个刚刚演化为人类族群中的一员,在一个孤岛上,成了一位首领,带着他们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采摘各种果子,拿着弓箭射向天空的苍鹰。

  入学不久,我发现小学和初中在一条河边,小学在下游。我在小学假期放羊的时候,曾在村边麦田里捡到过一些今天觉得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是玉琮。在小河的上游,我遇到了石斧和先民的遗迹。在这里,幸福地度过了三年,成为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工作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经出土仰韶、龙山、夏商文化的文物。1975年3月,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川玉铲。据《史记》记载,猗帝氏,这位神农氏之后的帝王,他的都城就在不远处的群山之中。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作家于杭:南阳谋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