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库清水出淅川
万壑群山中,八百里丹江温润如碧玉。东南角的陶岔渠首,清冽的丹江水汩汩流出,一路逶迤北上,奔向1277公里远的北京团城湖。
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淅川。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至今,已平稳运行7周年,供水量逐年增加,截至12月9日8时,丹江口水库经陶岔渠首入总干渠水量达到494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约1.4亿人。
“我们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南水北调工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加大水源涵养、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抓好污染防治,切实维护水质安全,确保一渠清水安全北送。”中共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壮士断腕
关停涉污企业380家
屹立千年的古柏下,是四季喷涌的山泉;清莹澄澈的滔河上,是悠悠晃晃的吊桥;高耸入云的烟囱下,是鱼蟹乐游的方塘……12月8日,走进滔河乡朱山村,如同走进诗画江南。
“走,再到山上看看!”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冰带领下,记者爬上村后的凤凰山,20多位村民正在栽植迷迭香。杨冰介绍,这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提取出的芳香油,可做化妆品原料、可镇静提神、醒脑,关键还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目前,朱山村已种植迷迭香1200亩。
站在山顶的千年古柏下,依山傍水的朱山村尽收眼底。波光粼粼的滔河穿村而过,汇入村前的丹江口水库。村中拔地而起的烟囱,如同擎天柱一般,静静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为了一库清水,淅川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经历着怎样的痛楚啊,再次搬迁移民16.5万人,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县财政每年减收3.5亿元;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全面取缔禁养区内400家养殖场、100多个养殖户,综合损失8亿多元。
站在拆除的砖厂前,老乡们眼泪流个不停,“饭碗砸了,这可咋整?”那段时间,乡亲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堵得慌。
“守山守水,不能守穷。”周大鹏说,“我们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朱山村立足“山”“水”资源优势,山上种植迷迭香,村中引入山泉水,改造砖厂为大闸蟹养殖基地。初冬时节,山泉欢跃鱼蟹乐,乡亲们小酒映月话丰年……
铁拳治水
确保河畅水清365天
淅川人民深知,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再微小的事也是大事。
“维护水质安全,是淅川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决不能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县委书记周大鹏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县长王兴勇介绍,近年来,县里完善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实现“河常治”;横向整合关联部门成立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对库周海拔172米以下近水域144个事项开展常态化综合执法行动。纵向建立跨省界河道“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动执法,有效预防和处理跨行政区域的涉河环境问题;地毯式整治针对河湖的“乱采、乱堆、乱建、乱占”四乱问题,开展“三污一净、打击河湖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多管齐下“铁拳”治水,让水源地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可,谈何容易?
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49%,库岸线长1100余公里;再加上境内共有大小河流89条,其中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1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丹江、老鹳河、淇河、滔河、刁河5条,全部汇入丹江口水库,河道管护任务非常艰巨。
“常态化管护河道,一体化综合执法,地毯式治理‘四乱’,没做过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底有多难的。可为了一库清水,再难的事也要办好!”王兴勇说。自今年以来,库区综合执法大队集中巡库37次,各中队常态化巡库318次,查处非法捕捞、非法垂钓及“三无”船舶、库汊围网、非法载客运输、船舶非法改造等违规问题300余起。
染绿荒山
筑起生态屏障143万亩
在淅川县马蹬镇,有个远近闻名的白鹭滩。此前,它叫白渡滩,是濒临丹江口水库的一个荒坡滩头,如今,由于大批白鹭在此聚集,人们便取名白鹭滩。
12月7日,记者乘船来到白鹭滩上。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上,成千上万只白鹭漫天飞舞,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构成色彩斑斓的天然画卷。
白鹭滩,是水源区生态建设最直观的反映之一。
南水北调,持续靠生态。淅川为此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坚持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坚持不懈拓展绿色空间,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管护,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筑牢水质安全防护屏障。
然而,这项战略的实施绝非易事:淅川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基础十分脆弱,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其中重度石漠化55万亩,且集中于丹江口水库周围,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威胁水质安全;万顷农田被淹没后,仅剩的57万亩薄岗坡地如何让72万百姓致富?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翼齐飞?
“必须放大市场机制的刺激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高效生态产业快速发展,走水清民富县强之路。”周大鹏表示。
按照“因地制宜、适生适种、生态高效”的原则,淅川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多家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发展高效生态产业,进行绿色种植。
截至目前,共有50余家企业投资生态产业,20多万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30余万亩的软籽石榴、杏李等染绿库区,97.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惠及城乡,“香花”牌小辣椒、“丹江”牌淡水鱼等一大批渠首名优农产品畅销全国。
近年来,在环库周10个乡镇建设水源涵养林20万亩;建成中线工程主干渠生态保护林带3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18万亩。累计完成造林143.9万亩,原来的石漠荒山如今已绿树成荫,环库森林覆盖率达到52.4%,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生态建设的快速推进,引发了生态旅游的“同频共振”。
位于岵山脚下的老城镇下湾、险峰、王岭等村都是临江村,随着当地软籽石榴、杏李等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们在水库边建起了“星月光宿”星空房民宿,办起农家乐30多个。每逢周末,小村庄里游客如潮,生意火爆。
“咱这儿山青、水甜、果香,生态环境好,游客自然多!”王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宇笑着说,农家乐,乐农家,鼓起的钱袋够乡亲花!
至目前,淅川已培育森林乡村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1.1万多户农户依靠“绿水青山”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住进“花园房”。(特约记者 杨振辉)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星火计划”惠南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