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全域党建助力乡村振兴
初冬时节,穿行于素有“革命老区、中原粮仓、友兰故里、栀子之乡”之美誉的唐河县,扑面而来的是全域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阵阵馨香,产业提升,增收强劲正成为唐河县全域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
“一年多来,我们紧扣市委基层党建创新实践脉搏,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治理、项目建设、乡村建设、污染防治、唐河复航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全域党建是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更是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唐河县委书记贺迎谈起全域党建娓娓道来。去年以来,唐河县委、县政府创新运用全域党建,突出“组织相联、地域相联、产业相联、人才相联”,探索实施四种联建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红色磅礴动能。
“创新‘要素集聚’融合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党建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收到1+1>2的效果。”今年5月20日,在全市全域党建工作推进会上,南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永点赞唐河县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银地联合党委的创举。
跨层级供需对接难,是乡村振兴的一大拦路虎。唐河县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银地联合党委无疑是破解跨层级供需对接难的成功典范。
“种植规模5万亩,年产值超亿元,产业链集育苗、‘三粉’加工、线上线下交易于一体,带动周边4个乡镇652人致富!”11月5日,唐河县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副书记翟春艳列举了一串红薯产业“成绩单”,振奋人心。
昔日的小红薯如何做成产业“航空母舰”,变成群众共同富裕的“金疙瘩”?
翟春艳解释道,自去年唐河红薯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以来,全县以滨河街道王庄村为核心,整合相邻的谢冲、果园、王营等9个村党组织,成立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下设种植、技术服务、信息及营销服务、劳务服务和综合协调等5个联合党支部,筹建红薯产业园科创中心,推动联合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植基地”。
唐河县依托产业链、项目链、服务链、惠民链等中心工作链,成立联合党组织。目前,全县围绕链条链接建立联合党组织38个,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联动效应凸显。
11月7日,夕阳西下,寒风瑟瑟,但唐河县桐河乡5000亩供港蔬菜基地里却热火朝天。望着上百名妇女忙碌地采摘有机蔬菜,基地负责人欣喜地说:“完全没想到这么快就协调好了土地,马上要上马二期项目。”
“宁夏老板找到我时,说要建设5000亩的供港蔬菜基地,可村里最多只能提供土地3800亩,怎么办?”李司庄中心村乡村振兴联合党委书记张明晓回忆道,关键时候,多亏了全域党建这把金钥匙。
乡党委以李司庄为中心,整合刘伙、年庄等6个村委,成立李司庄中心村乡村振兴联合党委。联合党委成功破解了跨地域土地流转难,带动120名当地妇女参与蔬菜种植,全年务工收益430万元。二期项目的3000亩土地流转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唐河县推行“优势叠加”模式,将相邻区域内优势明显的村进行整合,建立联合党组织112个,共同推动“三变改革”,流转土地60多万亩,建成茅台专供有机小麦、花生、蔬菜等一批跨村连片种植基地,唐河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初见成效。
在沿唐河经济带建设中,以建设临港经济区、粮食物流园和3个码头为重点,整合沿线的源潭、城郊等7个乡镇和10多个职能部门,成立沿唐河经济带联合党委,为打造万里茶道重要节点港口城市、融入汉江经济带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唐河县推行“跨域抱团”模式,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三农”等重大工作专项,创新组织设置和党建嵌入引领方式,建立跨地域联合党组织,撬动多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助推重大专项顺利开展。
“全域党建搭舞台,乡村振兴快起来。”唐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魏飞表示,全县共成立艾莲小镇联合党委、蟠桃小镇联合党委等22个联合党委,在“三变改革”、生态环保等领域成立各类联合党总支(党支部)169个,覆盖党员3.1万人(域外党员0.4万人),服务群众14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4360万元,101个试点村实现了分红。(全媒体记者 李小胄 胡楚强 特约记者 韩学广)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淅川县: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