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 张万青 胡少佳 摄影 张卡申) 近日,在镇平县安字营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王洼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里,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现在正是冬小麦播种期间,听着旋耕机“轰隆隆”翻地的声音,该镇党委有关负责人对眼前的土地充满了期望。
“安字营镇是个农业大镇,我们就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支部党建引领作用,利用土地流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高效农业‘六+模式’,即“村支部+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保险+农户”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最终的收益按“集体有收入、合作社能发展、农户得大头”的原则进行分配,实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目的。”安字营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计划实施三步走战略,今年与想念集团合作,流转王洼、白草庄、草王庄三个村的耕地8000亩,明年流转20000亩,后年在全镇全覆盖,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集体经济村村有收入”。
“六+模式”可行吗
带着疑问,记者算了收入这笔账。夏季以种植小麦为例,土地租金500元/年,使用想念农资包价格为357元(包括种子化肥、拌种剂、除草剂、一喷三防),大面积耕、旋、种、收割、浇地等田间作业需185元,每亩总投入成本约为1100元。小麦亩产量平均为1000斤,按1.1元市场价,每亩可收入1100元。夏季小麦每亩总收入与总支出持平。秋季以种植玉米为例,每亩成本:化肥、种子、种地机械费、农药收割、浇水合计420元。玉米亩产量平均为1000斤,按1.1元市场价,每亩可收入1100元,减去成本420元,每亩地的年净收益是680元。其中分给农户340元,分给合作社用于农业发展资金240元,村集体收入100元。
高标准带来高产,也改变了农业种植格局。安字营镇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通过扶贫攻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通过规模化种植,实现藏粮于地,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该镇目前已实行“六+模式”的亩数为8000亩,每亩村集体收入100元,流转1000亩,就是10万元,解决了空壳村的问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如何“晒粮不看天”
种植几千亩土地,既没有烘干设备,又没有晾晒场所,收获的粮食容易发霉变质,如何解决这个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呢?在该镇王洼村桂琴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见到了村支书。2015年8月,村支书开始流转村民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如今他的合作社仓储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最近,他投入资金11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烘干塔,今后晒粮再也不用看天了。“烘干塔的日处理能力在50吨左右,除了满足合作社4000多亩的粮食烘干需求以外,还对周边种植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通过烘干塔烘干粮食,不但可以提高粮食的质量,还便于粮食储存,可在最佳时机销售,增加了合作社收入。”村支书说。
如何蹚出乡村振兴路
实施“六+模式”以来,想念集团为合作社提供优质高筋小麦种“中麦578”、“新麦45”,企业技术员对小麦的整个生产周期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夏季收割时,大卡车直接开到了村地头。现在的村支书认准一个理儿:跟着国家政策走,发展乡村大农业,旱涝保收,不亏钱!来自附近的贫困户王武学,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土地租金收入500元,分红340元、加之在想念农场务工,每亩净收益破千元,年收入近万元,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据悉,该镇实施“六+模式”,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解决了多数群众无人种地的问题,释放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创业就业选择;创新了乡村两级的治理模式,乡村两级由单纯的“管理、服务”模式,变成了“管理、服务+经营”模式,丰富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采取集中耕种、集约经营、机械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六+模式”的成功运用与实践,进一步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编辑:镇平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深挖“红色富矿”,讲好本地故事,赓续红色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