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景宜人,采摘园里风光好。10月26日,尽管是初冬,但太阳仍暖洋洋的。从远处看,南召县太山庙乡安庄村农民罗有的苹果采摘园,在白色防护网的笼罩下,犹如一位头戴白纱的神秘少女,给人一种恬静的美。
走进采摘园,路两旁的菊花儿正在怒放,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林间的红薯秧碧绿茁壮,绿油油的香菜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防护网下的红富士苹果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采摘园的主人罗有在林间正和几位老人悠闲地喝着茶。
这位70岁的老人是安庄村姚沟组农民,提起采摘园,老人幽幽的说:“办采摘园不图挣钱多少,主要是圆个梦。”
原来,上世纪70年代,太山庙乡大力发展林果业,成为南阳市有名的宛北苹果之乡,苹果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那时,太山庙乡的苹果远销到湖北、上海等地,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那时的罗有风华正茂,他是安庄村林场的苹果技术员,修剪枝条、疏果、浇树、喷药、摘果,年年周而复始的工作,让他与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眼前的这几道岭,都栽满了苹果树和梨树。‘国光’、‘祝光’苹果,成熟得早,口感好,‘卫锦’苹果酸倒牙。‘香蕉’梨个小好吃,‘大黄梨’产量高,把树枝都压折了,可以说,我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林场。”一谈到过去,这位古稀老人的脸上充满了幸福,他仿佛又看到了那时满山遍野的果树,春季繁花似锦,秋季果实累累的情景。
太山庙乡的林果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集体林场解散后,各家各户都种苹果树,因缺乏管理,最终苹果园变成了花生地,农民砍掉了苹果树,开始发展种植花生。
说起办采摘园的初衷,罗有说:“人一上岁数,怀旧的心理就重了。十年前我在想,现在光景好了,到老了我该怎么过,就萌发了重操旧业的想法儿,我就在原来的果园租了20亩荒坡,种上了红富士,艳福六号、八号等苹果树,现在发展到苹果树700多棵,梨树200多棵。一年能收入多少?不值得一说,每年收三五万块钱。我个人收入低的原因,一是我果园的活都是找过去的老弟兄们干的,找他们干也是想给他们增加点儿收入;二是他们来能说说话,拉拉家常,图个好心情,钱挣多少是个够,知足常乐。”
“前年,我听孩子们的建议,果园对外开放,办成采摘园。广告牌在公路边立上后,吸引了不少南阳市区和附近乡镇的人来观光、采摘。这几年来这里的都是回头客。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节假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的果园和附近的韩信寨、楚长城、鸭河口水库形成了一条旅游线。采摘园不大,园子里种有南瓜、红薯、青菜和花卉,对我来说不足为奇,对城里人来说都稀奇了,他们节假日来采摘园,看风景,逛果园,回家时再带走点,精神和物质双丰收。老了老了,能为社会做点贡献,我也挺高兴的。”(通讯员徐培 张世超)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