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七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
向着高品质生活阔步前行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目标,大家都在为此而奋斗。近年来,南阳市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南阳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南阳要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那么高品质生活的高地如何攀登?如何稳稳托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热点问题,代表们热议有盼头、有奔头的品质生活图景。
守护学生平安 全媒体记者 周梦 摄
稳就业促增收
让群众端稳幸福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关乎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大势。只有保住就业,经济发展才有底气;只有保住“饭碗”,老百姓才能过上踏实有品质的生活。
过去的五年,南阳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今年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对劳务中介市场监管力度,让南阳人民都能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返乡创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加强移民后续扶持,让移民群众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代表余广东说,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可以把“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提质量、防风险”作为主线。稳存量,主要是稳住企业现有岗位。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和效应叠加,帮助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支持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保住更多就业岗位。扩增量,就是要拉动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优先实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优先支持,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潜力加速释放,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增量。保重点,就是要通过支持扩大企业吸纳就业,扩大事业单位招录,鼓励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措施,保障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帮助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兜牢困难群体就业的“底线”,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提质量,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推进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创业服务体系,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营造更为良好的创业生态。防风险,就是要注重加强就业形势的监测研判,持续关注用工需求变化,掌握农民工返岗返乡情况,以及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就业动态,准确评估就业形势变化和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内、外部因素对就业局势的影响。
医疗服务下基层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高品质教育
托起群众高品质生活
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学有成”,高品质教育将托起高品质生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标记出的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未来五年,南阳市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强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整合,建好用好中心城区20所完全学校,高标准建成市一中新校区,全面优化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建设和资源配置,新增学位12万个,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行为,开展中小学午餐午托和课后延时服务。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持普通高考质量全省领先。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建牧原职业学院、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应用型职业学院,争取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南阳职业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升本;加强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内涵建设,“十四五”末力争全市本科院校达到6所、高职高专院校达到8所。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加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力度,依法落实教师待遇,打造新时代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发展未来教育、智慧教育,重视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党代表张玉滚说,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学校扶持力度很大,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社会资源往城市集中,教育资源也不例外。所以对于乡村来说,发展优质教育才能为乡村振兴留住人脉。作为农村学校,希望能注入更多优质教师资源,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优质师资力量到乡村互动交流,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这也是为乡村振兴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党代表张爽说,今年秋期是南阳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作为县城的小学,目前已实现为学生提供下午放学延时服务,90%的学生家长主动给孩子报名参加,学生在校完成当天作业,减轻家长辅导负担,这项举措确实为家长节省了不少精力,减负减到家长心里,反响很好。作为教育工作者,今后将倾心办好优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做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断努力。
老人们在日间照料中心享受服务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老有养病能医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孩子顺顺利利进入校园,病了能医,老了不愁……这些都是幸福生活的模样。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
市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其中一项内容。未来五年,南阳市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实现法定人员参保全覆盖。大力发展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动不同层次医保制度衔接互补,推进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扩面,健全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健全城镇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机制。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养老服务机构4000家以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培育和发展租赁住房,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从‘将就过’到‘讲究过’,开启了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老年人不能落后。”党代表王星武来自基层社区,谈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他深切感受到政府对养老服务工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南阳市常住人口971.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82.46万人,整体老龄化率为18.79%。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做了一系列工作。前几年,王星武所在的仲景街道泥营社区为老年人打造了日间照料中心。今年,通过市、区两级民政专项资金的扶持,这个日间照料中心现已升级为占地2500平方米上下六层,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仲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宛城区养老服务示范点。
为让老年人过上健康、幸福、长寿生活,今年南阳市已提出“打造南阳模式、创出全省模块、形成全国典型”的南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要实现市级和县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36个街道、322个社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高品质养老生活,未来可期。
党代表们说,相信今后我市会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家门口乐享生活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健康南阳”提速
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未来五年,南阳市将大力推进健康南阳建设。市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将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完善传染病监测、处置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市域均衡布局,高标准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推动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升级,建成三级综合医院9家以上、三级专科医院3家以上、三级中医医院5家以上。更好落实优化生育政策,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行动,打造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党代表汪辰姬来自基层卫生医疗部门,她告诉记者,这些年一项项医保“红利”使得参保人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有了更好的获得感。而且随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群众也转变着健康生活观念,如定期体检、中医药养生等也成为群众健康生活的日常,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等建成后,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让群众不出远门就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助力健康南阳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代表赵静说,市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了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这也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品质生活需要。她所在的社旗县也正在依托环境、区位优势、中医药种植优势沿潘河两岸谋篇康养产业,结合赊店古镇、酒镇文旅产业,力争成为南阳生态旅游康养后花园。
美丽宜居南阳城(资料照片)
织好平安网
护佑群众美好生活
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谈不上生活品质,安全感是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来自公安一线党代表李森表示,南阳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阳,作为一线公安民警,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党代表山巧丽长年忙碌在社区,她说基层民警工作琐碎,但是每一项工作都牵扯到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面对群众的多元化诉求,南阳市全面推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智慧警务,在小“网格”里筑平安,在大“走访”中保民生,拓宽沟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
市七次党代会报告中确定,未来五年南阳市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阳,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回望过去,南阳市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温暖人心;展望未来,南阳市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将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全媒体记者 徐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