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
创新平台构建与实践 科研项目结硕果
南阳中关村创新创业中心
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教育部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开展的重要举措。南阳理工学院承担建设了“新工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阳理工学院推进“诸葛英才计划”产学研合作签约
构建了全新的理念与模式
项目建设中,南阳理工学院构建了“多级分层、全程覆盖、各司其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组织体系,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构建了工程实践素质与创新的项目制实践能力培育体系。学院以新工科专业对应的产业链、岗位群实际需要为引领,以“平台+方向”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需求融为一体,开发学科交叉的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践项目,实现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
政企协同共建校内外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积极推进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形成“专创+众创+开放实验室+科技服务项目平台”创新创业格局,满足教师开展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等提供场地和政策扶持。
构建具备特色规模的创新创业实践软硬件平台。成立了南阳市众创空间联盟,为校政企协同育人,师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供了交流平台;推进南阳理工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建成集教学机构、实习工厂、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四位一体的南阳科技创新大学园区;鼓励各教学院落实“专创融合”,建设众创空间,基本形成“专创+众创+开放实验室+科技服务项目平台”的创新创业格局;开发学科交叉的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践项目,通过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南阳理工学院仁爱工作室社团
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通过构建了“通识基础+交叉学科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的项目制实践训练平台,赋能新工科人才以技术与非技术能力,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尤其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设计了“能力培养十维度”实践教学项目有效性评价机制。
建设了3-5个有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基于专业集群的若干校企深度合作、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教学案例,培养了一支双师双能、专(业)创(新创业)融合、校企混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十协同”。
形成了多要素协同的学科竞赛机制。学生主导的专业兴趣社团、教师主导的应用科研团队、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引领等多要素协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创业精神。
构建了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过程化实践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培养、学习产出为导向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注重“新工科人才五种思维”的培养。
南阳理工学院ICT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成立
展现了亮眼的科研特色
在项目建设中,南阳理工学院提出了适用于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与方案,从专业集群建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项目,从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到产学研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涵盖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环境土壤等完整生态体系。
将STEM教育理念通过基于PBL、项目引领等方式融入到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中,构建“通识基础+交叉学科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的项目制实践训练平台,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赋能新工科人才以技术与非技术能力,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植入创新意识“基因”。
南阳理工学院学生获得各类证书(部分)
形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素质“混编型”工程实践师资队伍培养实施路径,为地方本科院校组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项目开发背景的师资队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图文/肖邓华 韩义波)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社旗县按下便民“快捷键”跑出服务“加速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