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南阳饭店:那些值得回味的点点滴滴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消失的南阳饭店:那些值得回味的点点滴滴
作者:  息相吹 庹文相

消失的南阳饭店

那些值得回味的点点滴滴


微信图片_20210729110600.jpg

上世纪90年代的南阳饭店(讲述人供图)

  因为我奶奶和我姑爷都在南阳饭店工作的关系,我小时候时常在南阳饭店玩耍,脑海里就存留一些关于南阳饭店的零碎记忆。

  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4岁到6岁这几年。那时我在家里没人领,奶奶上班时,就带着我去南阳饭店。

  我记忆里的南阳饭店,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样子。印象中的解放路,那时已经没有那么热闹,甚至显得冷清,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把街道遮得严严实实。

  如今的解放路,铁皮铺子还在。沿着路往南走,能看到许多铁皮铺子,到了晚上,店主在街边树上架着个白炽灯泡,还在那里敲来敲去。做三轮车、焊铁架子,把店门前堆得乱糟糟的。那时候,生意最红火的是新华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的南阳商场,另两处繁华的地方是工农路和梅溪路。

  当时工农路有很多卖服装和卖布的门店,一到周末就人挤人,我的不少童装,都是在那里买的。梅溪路当然也是人挤着人走,沿街还有不少蓝色小铁棚,裁缝坐在铁棚里,现场接活。那时候买来的裤子,如果不合适,还需要拿到街边这些裁缝那里扦裤边。如果你拿布料过去,裁缝还会给你定制衣服。这两条街,一到周末,也都是热闹异常。

微信图片_20210729110748.jpg

南阳市解放路

  记忆中的南阳饭店

  从解放路的衰落可知,20世纪90年中期的南阳饭店,已经走过了它最辉煌的年代。

  记忆里的南阳饭店,外墙看起来灰突突的,显得很破旧,那种干粘石的外墙,年代久了,很难洗干净。饭店白天在正门口一侧摆起卖熟肉的摊子,我奶奶就是营业员之一。

  我奶奶讲,南阳饭店有很多老主顾,你坐在门口摊上,人家都要跟你说两句,或打个招呼再走。

  老主顾买肉的时候,就得照顾,不然谁还来你饭店吃饭?但饭店的肉多少斤多少两,要卖多少钱,都有数,那是公家的钱,所以卖肉就得有技巧,你的老主顾来了,往好肉的地方切,称打高,多给点儿。但这差出来的斤两,就要趁其他人买肉时,通过给人家添杂碎或碎肉的方法,把多给熟人的肉,一点儿一点地给扣回来。

  我奶奶在南阳饭店,还练就了一手擀面皮的绝活:用擀面杖一次能擀好几张饺子皮。还会边擀面皮,边包饺子。熟练的店员应该都是如此,十几个人动作麻利,包完饺子往桌子中间一扔,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微信图片_20210729110805.jpg

曾任南阳饭店经理的马聚元

  “老毛子”的经营之道

  我姑爷马聚元在南阳饭店里面当总经理,那时我也不知道他的职位。只知道是姑爷,经常家里人一起吃饭,我奶奶一见他,就让我喊他“老毛子”,让我摸他脊梁光不光,摸他脑门光不光。他总是笑呵呵地回应过去,我看他笑,觉得很好玩,以至于很长时间,见到他都喊:老毛子,老毛子来了。我至今也不知道,这是开的哪门子玩笑。可能是他年轻时个子高,长得浓眉大眼,像俄国人吧。

  他是这样讲他经营南阳饭店的门道:“1986年,我被调到南阳饭店当经理,那时候南阳饭店已有两年亏损严重了。我觉得管理没啥诀窍,关键得讲信誉、抓管理,不抛洒、不浪费、不坑人。我主要抓质量、抓服务态度、抓卫生。工作上以身作则,早上五点多营业,我不到五点就去了,开门前先看卫生咋样,有差距就赶紧收拾好;每个桌子上都挂意见簿,顾客可以评价。我去的第二个月业务量就上去了,营业额一年比一年高,店里成天坐得满当当的。你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菜、服务好、货真价实,人们自然会给你做宣传。我记得报纸还专门报道过,标题是《质量信誉招揽天下客》;1991年,河南省商管委、河南省消费者协会、河南日报社还授予南阳饭店为全省‘受消费者喜爱的最佳饭店’。”

  寻找“长春路”的台湾来客

  1990年前后,我奶奶在新华路遇见过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人,开着小轿车,下车问路。那个时候路上基本没有小轿车,对方停车下来问我奶奶:去长春路往哪里走?

  奶奶的娘家不在市区,一时也不知道长春路是哪里,就向边上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头询问,老头扬扬脖子一指,长春路就是现在的解放路啊!奶奶感慨地说:“我在南阳市待了这么久,现在才知道解放路原来叫长春路。”

  我想,这位台湾归来的游子,一定会到南阳饭店去吃饭。

  走出饭店的奶奶下海啦

  1996年,奶奶退休,家里开始在白河南的纱厂(即南阳棉纺织厂)附近卖牛肉汤和小笼包子。

  奶奶卖的小笼包子和牛肉汤,也是从南阳饭店学到的手艺,小笼包子应该就是老南阳说的松针包子。不过那时不这样叫,叫“小笼包儿”,一块钱7个。

  小笼包子的做法,结合了开封灌汤包的技术。据奶奶回忆,当时南阳饭店专门派人去开封考察学习,她也去了,路过郑州二七纪念塔的时候,还在那里照过一张照片。

  奶奶包的小笼包子,皮薄馅儿多汁多,吃起来很香,我小时候没少吃皮。她说包这小笼包子,手不能懒,一只手托着面转圈;另一只手要提着手指尖儿捏包子皮,包出来的包子才饱满,才松软好吃。

  开饭店,不是容易活儿,要起早贪黑。那时候和面也没有机器,冬天三四点就得起来和面、提面。大冬天,奶奶背后的衣服都能湿透。夏天包包子,汗珠子跟下雨一样,顺着脸和脖子往下掉。最难受的是剁葱,几捆子葱要剁碎,奶奶在厨房剁馅儿,我从外面跑到厨房,都呛得直流眼泪。

  家里做包子馅儿的肉,是在文化宫街那里买的,包包子油要大,吃起来才香,那时候爷爷带着我,整天去挑肉,所以家里的生意还不错。后来奶奶年龄大了,开不动店,就在东关烟厂三库(在校场路)斜对面,支起个馅儿饼摊子卖馅儿饼。羊肉的、豆沙的、麻辣豆腐的都有,其中羊肉馅儿的馅儿饼,和当年的小笼包子味道一模一样。

  当时做豆沙馅儿饼,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绿豆做馅儿,需要煮大锅大锅的绿豆。煮绿豆剩下的绿豆茶稠糊糊的,也没地方处理,就当茶喝,喝不完就倒掉,很心疼人。

  记得有一次中午,我帮奶奶看摊儿,锅里就剩一个馅儿饼,一名下班的女工来到摊前,看起来很疲惫。她摸摸口袋,说自己就剩四毛钱了,让我把饼卖给她!我不好意思,就卖了。后来我奶奶知道了,笑着夸我说:“不错,我孙子会做生意了。”

  忘不了的南阳味道

  我奶奶从开汤锅做小笼包子,再到做馅儿饼,最初的手艺都来自南阳饭店。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南阳饭店把当时散落在南阳城各个角落的名吃,如阎天喜饺子、玄妙观素菜、小笼包子(松针包)、馄饨、肉片汤等汇集在一起,把市里的名厨请过来,让老百姓有一个集中吃南阳名吃的地方,既卫生,又方便。

  南阳饭店,作为老国有企业,渐渐在历史大潮中,失去了竞争力,用我奶奶的话说,店里的师傅比较守传统,不习惯去迎合市场,跟不上那个年代打破豫菜体系的新做法、新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

  时代变了,南阳饭店退出了历史舞台,饭店的这一批人,又像珍珠一样散落出去,重回民间。在重回市场的过程中,这些老师傅和他们的徒弟,对传统技艺做出了必要改良,适应了市场,从而留住了南阳味道,也保住了南阳人心中“南阳饭店”这块儿金字招牌

  老南阳饭店的兴衰,也是一部微观经济史。(讲述:息相吹 整理:庹文相)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