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纪实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纪实
作者:  赵黎 段平

为有源头碧水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纪实


  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14日在南阳视察时的讲话


干渠穿越铁路公路.JPG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越铁路公路。

  夏日的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碧波荡漾,青山如黛,景色宜人。这里是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洁净清澈的南水从这里出发,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千里北上,将一渠清水送往京津腹地。

  5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淅川县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工程,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对南阳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南阳人民的深情厚爱,对南阳发展的殷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指向、殷殷嘱托,为南阳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肩负“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政治责任,南阳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水源地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将统筹水清民富做得更好,在走正走好水源地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上实现更大突破。

  自此,南阳站上了新起点、新跑道、新征程。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展开了新的画卷。

一渠清水北送.jpg

一渠清水北送

  千里清渠勾画世纪梦想

  一渠清水,纵贯千里,润泽华北,造福中华。

  7月19日,一组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统计数字新鲜出炉:截至当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累计调水入渠水量达4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7900万人,河南省受益人口达2400万人,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沿线大中城市主力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汩汩清水,滋润大地,哺育万物。打开中国水资源分布图,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只占7.2%。如何破解“北缺南丰、分布不均”的困局?

  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最终从50多种方案中选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2002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工程包括上游引渠护坡、引水闸及电站。

  担负着渠首枢纽建设任务,14.4公里的干渠开挖任务、投资13亿多元的复建工程、繁重的水质保护和移民迁安任务,以及“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不伤不亡不漏一人”的严格要求,淅川人民选择“为国家让路,为水脉牺牲”。

  为了世纪工程的圆梦,数十万建设者攻坚克难、流血流汗!为了蓄足澄碧清泉,数十万移民搬离家园。伴随着丹江口大坝的修建以及丹江水位的提升,淅川人民书写了一部水进人退、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的移民史诗。全县16.5万名移民舍小家,为国家,背井离乡,搬迁到了全省各地,加上1959年建设丹江口大坝时搬迁的人数,整个淅川移民总数为36.7万人。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伴随陶岔渠首闸门缓缓开启,清冽的丹江水倾泻而出,沿着1432公里的长渠,出南阳,跨沙河,穿黄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云天。

  来自南阳的一渠清水,连通起远隔千里的长江与黄河,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奔涌向华北平原的千家万户。南水成为沿线各地的生命之源,受水区1.2亿多名群众直接受益。

  南水送来了“放心水”。2017年4月,丹江水跋涉700多公里,来到河北邯郸。当地加快推进南水置换本地水源,甘甜的自来水流入每家每户。邯郸曲周县小河道村村民石运章说:“做饭洗衣,只要一拧水龙头,清水就哗啦啦流。用南水熬的小米粥稠稠的、黄黄的,还能‘开花’。”

  南水甜到了群众心里。在北京中心城区,一杯自来水中有七成来自南水。“水绵了,水垢少了!”北京市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刘梅惊喜发现。

  目前,北京主城区南水占自来水供水量的73%,南水进京让连年超采的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地下水位回升3.16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提高至1.2。天津市中心城区全部喝上南水,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可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困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新村.JPG

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新村一排排楼房靓丽整齐。

  一泓碧水描摹生态画卷

  站在丹江口水库边上,放眼望去,清澈的水面,碧波流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这里的水质95%达到Ⅰ类水,干线水质连续多年优于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渠清水向北流”。

  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马伟的老家在淅川县滔河乡,他爷爷曾经参与修建丹江口水库大坝。2009年,水库进一步蓄水后,马伟一家移民到了河南漯河市。2017年,他选择回故乡工作,成了管理处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护好这库清水,反过来环境也不会亏待咱!”马伟说。

  站在清漂小船上,拿着柄长5米的网兜或者3米长的叉子不停地捞,这个动作,对于库区“清漂人”贾国衡来说,一天要重复上百次。贾国衡坦言,虽然偶尔会有些无聊,可是看着库里的水越发清澈,挺有成就感。

  长年保持在Ⅰ类标准的丹江之水,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映照出南阳人的奉献和担当。从2010年起,南阳就开始从源头防治水污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关停、整治污染企业,关闭禁养区内养殖场,取缔库区养鱼网箱。

  淅川县丰源化工厂有1400多名工人,关停前合成氨年产量达到6万吨,每年向国家上缴税费1500万元。2003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为保护水源地水质,淅川县关停并转了400多家企业,丰源化工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在保护水质的同时,确保更多下岗工人上岗,淅川县立足区位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了一批汽车零部件、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丰源化工厂也成功转型为一家绿色环保的中高端汽车减震器生产企业,年生产量可达50万支。

  千里调水,水质是焦点,源头清水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南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批政策法规,努力打好“三大保卫战”,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效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绿水青山正在一步步变成金山银山。

  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水龙头”,南阳狠抓环境整治,坚决防污治污。在库区和干渠沿线大力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垃圾污染,先后否决、终止超过430个各类工业项目,关停1100多家企业,关闭搬迁1500余家畜禽养殖场,取缔5万多个库区养鱼网箱,开展3300亩石漠化试点治理,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

  着眼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南阳各级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全域党建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调整等方面“组合拳”不断,掀起一场又一场环境治理风暴。

  创新实施“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南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各方治河力量,激发全域治水活力,从渠首到干渠沿线,一批批志愿者主动参与水质保护,全市保水质运行“五员”巡查人数达8286人。在全省率先推出“塘长制”,配备塘长、坑塘管理员1.6万名。“千村万塘”综合治理成为河南省四水同治工作亮点之一,成功入选全国29例基层治水经验。

  全力构建水源地绿色屏障。南阳树牢绿色政绩观、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以打造绿色水源地为目标,着力打造伏牛山地生态区、桐柏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带、沿白河生态带、沿淮河生态保育带“三区三带”生态布局。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大力开展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城市绿地等建设工作,全域化推进生态建设。

  一项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的“两山”擂台赛在南阳大地展开,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擂台赛从任务完成、工作质量、机制落实、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等方面现场打分,激发出了各县区创先争优的蓬勃动力,林业部门开展“青山”擂台赛,水利部门开展“绿水”擂台赛等,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

微信图片_20210724183339.jpg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千秋伟业奏响富民强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南阳正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的目标大步前进。

  “以前靠山吃山挖空了山,现在靠山吃山绿满山,咱这小山村,日子越过越红火!”回忆着往事,憧憬着未来,淅川县毛堂乡庙沟村村民闫国生感慨万千。

  时光回溯,十几年前,庙沟村矾土资源丰富,成色好,全是富矿,全村几十人跟着闫国生赚得盆满钵满。“钱是挣了,心里却不踏实。”闫国生说,“满山都是矾土坑,风一吹,到处飞沙走石,庄稼都蒙着厚厚一层灰,连年歉收。再说,咱把山吃空了,子孙后辈咋办?”

  “大樱桃耐贫瘠,市场前景好,适合在村里种。”2016年春节前,闫国生流转了100多亩荒坡地,种起了大樱桃。当年,在庙沟村,有100余户贫困户跟着闫国生种大樱桃600余亩,大樱桃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金苗苗”。

  随着樱桃苗长成樱桃树,村民们欣喜发现,老辈们口中的“鸟语花香”又回来了,村里抬眼千山绿,低头扑鼻香。2020年夏,红果子刚挂上枝头,当年就卖了5万余元,经历过转型阵痛的庙沟村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水源区实施生态保护以来,南阳摒弃过去粗放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做法,自觉以新理念念好山水经,着力转型升级,努力蹚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农业上,以高效生态、绿色有机为标准,除粮食作物外,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柑橘、黄金梨、金银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

  在巩固粮、油、菜、畜四大基础产业的同时,南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菌、花、果、药“四特”经济,2020年共发展月季10万亩、玉兰24万亩、栀子5万亩、猕猴桃14.2万亩、山茱萸40万亩,种植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共认证有机产品204个、绿色食品14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41万亩。

  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南阳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5万亩,年产值达60亿元。以“八大宛药”为代表的道地名优药材30余种,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南阳成为全国著名的辛夷之乡、山茱萸之乡,艾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以上,拥有以宛西制药、河南福森两家上市企业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39家,获得GMP认证的中药企业13家,生态资源正成为各地富民强县的“助推器”。

  工业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铁门槛”,秉持“天上不冒烟、地上不流污、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向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飞龙汽车零部件、宛西制药、宛北水泥等10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淅减、西排、金冠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南阳新能源装机达到293.1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项目58.3万千瓦,共带动8.4万户受益。

  服务业上,重点利用自然风光和特色历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林旅、水旅融合发展,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花园、民房变民宿、农副产品变旅游产品,使绿色红利持续释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淅川县培育精品旅游村36个、农家乐和民宿500多家,3万多名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许多基层干部说,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制约水源区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

  通过转型升级,南阳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2020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26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全国地级市第41位,增长2.2%。南阳发展实现了速度和质量有机统一,进入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良性循环。

  绿水青山给南阳带来的是百姓的幸福生活,是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之所在。

  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张崭新的时代考卷正徐徐打开:“十四五”期间,南阳将全力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增强吸纳集聚能力和影响力竞争力,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成为联动鄂西北、陕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阳崭新的未来,此刻起笔正绘。 (全媒体记者 赵黎 段平 文/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 王鸿洋 图)

image.png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