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大别山的土地,双脚就有些飘然起来。不知道自己这一脚踩下去,是否正踩在某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夏日的凉风袭过,传来几百年前呼啸的马蹄声声。蓝天上透明的白云飘过,投下移动的暗影,犹如军旗猎猎仍在挥舞。挺拔而浓密的云杉林,漫坡漫岗地屹立。只在风中摆动,却从不低头。骄傲地俯瞰脚下这片肥沃而和平的土地,像一道道重重叠叠的树阵,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标识,为当年勇猛的革命队伍留下一片又一片绿色的注释。大别山脚下滚滚的黄河水,似乎诉说着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崛起与纷争。
大别山横跨鄂豫晥三省,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相传李白曾到此,登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顾盼了南北二侧的风光,感慨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而得名。从1921年至新中国成立,这里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鄂豫皖根据地在这里,多支主力红军在这里孕育,刘邓大军战略跃进的落脚地以及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转折地也在这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个山花烂漫的六月,跟随革命先烈的脚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终于踏进了大别山这片红色的热土。
大别山上的每一处土地,都有着不凡的来历。这些山,火炼过,血淬过。这是一片大山儿女壮怀激烈的热土,是一块浸染着英烈鲜血的圣地。山是红色的山,是英雄的山。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在连绵起伏的大别山半山腰处,青山绿树丛中坐落着一个普通的坟墓,没有任何装饰,坟前墓碑上简书“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这便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墓地。传奇将军许世友,既有革命铁血,又有孝母柔情,他在60年戎马生涯中,参加过国民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功赫赫。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道。他向党组织请求,忠魂还乡,为母尽孝。他用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忠孝两全的故事。
地主少爷吴焕先,家境殷实、不缺衣少穿,他却选择了一条走向革命的道路。“不供祖宗供马列”,他传播革命思想,和穷苦百姓站在一起反抗地主,发出“不死就要干革命”的口号,成为大别山区革命队伍的精神榜样,牺牲时年仅28岁。杜鹃花开分外红的“红田”,一片不到30平方米的稻田,牺牲了300多名烈士,随便抓起一把泥土都能攥出血来,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杜鹃花,每一朵花都在诉说着英烈不屈的灵魂。
大别山的知名度高,主要是因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所致。千里跃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确是一步险棋。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于1947年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大别山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广大的革命老区群众,周大娘为了救王树声,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交给敌人,吴焕先的妻子把最后讨来的粮食送作军粮,自己却饿死在野外。最后一粒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唯一的儿子也要送去战场,淮海战役就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大别山,革命的故土,英雄的摇篮,遍地都是红色的足迹。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这片红色沃土先后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和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349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留下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拥有百年人文历史的大别山,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自强、团结的力量,也见证了战争、内乱时代的所有耻辱和伤痛。如今,历史的伤口已经愈合,山上遗存的历史痕迹虽已踪迹稀渺,但若是静心聆听,仍可从那株百年古松摇曳的树叶声中,听见它的叹息。踏入巍巍大别山间,眺望滚滚潢河水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方土地的厚重,这段岁月的峥嵘,这28年红旗不倒所经历的血雨腥风。展示并提醒着,岁月长河中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在当下的精神荒野中,引领并照亮着我们前行。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郑州大雨所见
下一篇:方城县:鏖战独树镇主题原创歌曲《红岗》MV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