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医圣祠老楹联上联现身南阳,网友踊跃对下联——
赞颂医圣的楹联上,记载着抗战往事
王力勇讲述楹联背后的故事
医圣祠文化园暨张仲景中医药博物院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个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的重大项目,吸引着全南阳市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目光。而一副与医圣祠相关的老楹联的上联,连日来也掀起了众多文保爱好者竞相对下联的热潮。
“医国医民勋泽千秋溯东汉”,这副创作于1938年的医圣祠老楹联的上联,就刻在一块桐木上,由南阳传拓名家王力勇费尽心思从民间购得。楹联背面,则书写着四行墨迹,记录了一段未曾被南阳史料记载的历史——抗战时期河南省航空建设协会与医圣祠的一段渊源。
7月17日下午,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组织部分文保爱好者,宣读、品鉴征集到的下联,听王力勇讲述这副楹联背后的故事。王力勇当场表示,将把这块刻着上联的老物件捐给医圣祠,充实未来的张仲景中医药博物院展品内容。
楹联上,记载着鲜为人知的抗战往事
在王力勇处,记者看到了这块刻着上联的桐木,正面被涂成黑色,上面刻印着金色大字“医国医民勋泽千秋溯东汉”,对医圣张仲景在中医药上的贡献予以高度赞扬,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七年七月”。
王力勇说,2020年,他在一个朋友的亲戚处见到这个上联,一读便发现与医圣祠相关,当时便有了应该把该联送给医圣祠的想法。但当时对方无意出让,他只能挂念于心,因担心该联流失外地或损毁,遂不时与持有人联系。前不久,他才终于从对方手中购得此联。
在该联背面,有四行毛笔字,上面写着:“溯七七卢沟桥事变以还,平津沦陷,京沪失守,黄河以北,亦相继被蹂躏。本会(河南省航空建设协会)为推进会务顺利起见,即于本年一月九日由许昌转驻本祠,祠主持李老道智祥以楹联见属,率书本联以应,未计工拙也。嗣经我军奋勇抵抗敌人,不惟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即津浦线段,亦渐形稳固,于是本会仍还开封。逮至五月中旬,徐州顿告失陷,战事重心移至兰封,本会遂于同月二十三日仍移驻本祠。至翌月六日,开封亦竟被敌人盘踞,大好山河,成为兽蹄。”后面的这些话,记载着抗战时期,河南省航空建设协会先后两次进驻南阳医圣祠,祠主持李智祥拿出楹联,协会中人遂在联背面写下了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字迹基本清晰,少数有点漫漶、需要努力辨认。除了讲述协会进驻医圣祠之事外,也详尽地交代了当时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抗日背景。据了解,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是上世纪30年代在“航空兴国”“航空救国”思潮下成立的,各地相继设立分会。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说,南阳抗战史料上并没有河南省航空建设协会在南阳的记载,这些文字透露的信息则对此作了有力补充。
楹联将回归医圣祠,网友踊跃对下联
由于担心裸手接触这块木刻楹联会影响楹联墨迹,王力勇还特意买了手套,对其细心呵护,“不能在我们手中被破坏”。遗憾的是,该联仅有上联,下联却不知其踪,据原持有人说,下联在旧时已经被毁。
因此,王力勇在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的微信群内发起了一场征联活动,得到众多文保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大家在群里热烈讨论,而且在短短几天时间,便有几十名网友对了46副下联。”乔治邦说,“且不说这些联水平如何、是否符合平仄要求,单单是大家参与的热情,便展示了大家对医圣张仲景的敬仰之情、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7月17日下午,访古寻踪·南阳文保公益团队组织部分文保爱好者一起到王力勇处,看上联,宣读、品鉴征集到的下联。“圣手圣心德怀万民盖华夏”“参古参今经合三代启南阳”“济古济今德被万代源南阳”“兴家兴邦追迹三代始南阳”等一副副精心创作的下联,赢得了活动现场一片掌声。其中,网友“老黑”提供了下联“圣功圣德馨香百世重南阳”,并公布在微信群。据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会长张晓刚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修复扩建医圣祠时,时任馆长张一平曾请南阳书法家张焕然题写过这副楹联,上联与王力勇手中的木刻上联相符,是“医国医民勋泽千秋溯东汉”,下联就是“圣功圣德馨香百世重南阳”。那么,这是与木刻上联相配的原联,还是当时补作的下联?尚不得而知。
对这块刻着上联的老物件,王力勇从一开始便没有据为己有的想法,他自始至终认为,楹联的归属应当是医圣祠。“第一,它来自医圣祠,是以前从医圣祠流落到民间的。第二,它不仅赞颂了医圣张仲景,而且承载着抗战时期的历史,应该在祠内展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王力勇说,下一步,将把该联捐赠给医圣祠。(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编辑:晚报编辑中心王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河南南阳:夏日的云和风,很惬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