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余秀华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喜欢余秀华
作者:  范会新

看了新京报采访诗人余秀华的视频,又重读了她的两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她含混不清的表述中,在她真挚的诗句里,萌生一种感觉----真的很喜欢余秀华。不仅仅是她的才华,还有她的勇气,还有她女性自我崛起的意识,还有她不为人言裹挟的反击。


喜欢余秀华的真实。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歌红遍网络之后,余秀华的光芒辐射了整个诗歌界,她穿透了诗歌的铜墙铁壁,像一道激光一样穿透了我们的灵魂。对于她的成就和评价,互联网已经铺天盖地,时至今日,热度依然不减。她说:“我只想轮回转世,做一个好看的没有残疾的女人。”她说自己是一个温柔的女人,在生活里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狂放和不检点。但她很快否定了“检点”这个词。她说:“贞洁就是,只和自己爱的人睡。”“如果今天和这个约,明天和那个约,爱情放在哪里?”


为了一个最近不理她,而她爱了六年的男人,喝了一斤白酒。对她来说,未来的写作和奖项,都失去了意义。在这个“爱情”泛滥的时代,余秀华爱而不得的坚持和倔强,让我心痛。这痛,一定不是同情,而是感同深受,对于这样的感同深受,我不想大肆渲染,却又挥之不去,我明白她对自己的坚持与倔强,也明白她在爱情中的憧憬与克制退缩。


余秀华的《给你》,“一家朴素的茶馆,面前目光朴素的你皆为我喜欢 / 你的胡子,昨夜辗转的面色让我忧伤 / 我想带给你的,一路已经丢失得差不多 / 除了窗外凋谢的春色 // 遇见你以后,你不停地爱别人,一个接一个 / 我没有资格吃醋,只能一次次逃亡 / 所以一直活着,是为等你年暮 ...多美的诗句,简单,纯粹,真诚、执着、无畏,无惧。


她的坦荡敞亮,让卫道士的狭隘与猥琐无处遁形。 那些饱满的燃烧的无所顾忌的词句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快感,它更指向灵欲结合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爱情。 但灵魂寄居在这样的躯体里,爱而不得显然是常态。


喜欢余秀华的纯粹。她并不因为自己残疾,而想当然的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她用自己版税的一半作为筹码,和那个男人离婚。她说,“不知道能不能,活出负负得正”,她清醒,孤傲,向往高处的风景,她怨恨过生活的不公,但也可以坦然写下对死亡的勇气,现实残酷,但她用笔记录。生活给了她无尽的痛苦,但也给了她无尽的爱与幻想。把苟且的生活过成诗歌,这是她给我们的温情。


视频里她提着红色长裙奔向楼上自己养的那些花花草草。她有一种少女的轻盈感。她被问及是否看网上赞美自己的文章,说“当然看,因为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时莞尔一笑的样子。就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少女啊。诗集火了之后,余秀华要到处讲座,旅游,见读者,而不能静下心来写诗。余秀华在武汉告诉记者,“今天的活动一结束,我就坐老乡的车子回家。”说到家,余秀华脸上流露出了孩子似的纯真。我喜欢这个单纯、热情、才华横溢的女孩。是的,我用“女孩”这个词,虽然她已经四十多岁,农民,离婚。


在文学里,文字的凝练无疑是写作的美德和才能所在,需要真诚、需要赤子之心、需要自己最直观的感受。余秀华敢于在诗句中直面自己心灵中最隐秘的痛处的勇气,她的诗歌就像一粒体积极小而质地无比坚硬的稀世钻石,在阳光下反射出多棱角的光泽,闪烁着天真而透明的人性之光。


余秀华在《我们爱过又忘记》的代后记中写到:“我无法知道我和命运有怎样的约定,我唯一能做的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地活,某一天也是顺其自然地死。骨葬大风,无需祭奠。”这种与世无争的纯粹境界,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


喜欢余秀华的执着。从2009年开通新浪微博至今,她已经坚持了八年。在我们能够看见的痕迹里,她给我们展示了这八年来的坚持与隐忍,憧憬与自由。在这之前,她是怎样的模样,经历了何种艰辛和挣扎,没有多少人记得,或许记得的,也是横店村农民口中关于她的笑话,关于她那疯疯癫癫的神话。董卿在朗读者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余秀华“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像阳光透过了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她不惧怕命运的不公带给她的伤害,选择在诗歌里释放自己。


余秀华在《我养的狗,叫小巫》中写到:“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乡村、柴火、小巫、门前的树,院子里的西红柿,地里的庄稼,远方的情人。是她诗句中的主体。也是她生活在横店村子里的全部。她疼痛的、苦难的、有生命力的、美丽的文字让人惊艳,她质朴的、真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让人唏嘘,她要表达的不过是她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情愫,想要实现的不过是一个平凡女子倔强生命里最最朴实的梦想。


成名后的余秀华,依然耕作,依然养兔子,生活里虽然多了聚光灯的耀眼,多了天南海北趋利趋义的围拢,但她的内心却依然没变。这就是诗人的淡定从容,是写出4000多首诗的余秀华所能给我们的纯真和执着。


正如她所说的,“反正是绚烂,反正是到来,反正是背负慢慢凋残的孤独;耀眼的孤独 义无反顾的孤独。”


也许这就是一个诗人独有的对“活”和“生”的“奢侈”见解吧。这是文学和命运给予余秀华的悲怆而又强韧的奢侈。


为什么那么多读者会心疼和喜欢余秀华?为什么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是那么爱看电影里慢跑的火车上发生的那些缠绵或者惊险?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而余秀华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依然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人文同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