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漫谈端午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老南阳”漫谈端午
作者:  王平

这些“老南阳”,“宛城风物草根谭”中漫谈端午——

汉文化与南阳习俗的韵味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6月12日,端午假期第一天恰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南阳市区王府山下,南阳唐王府博物馆组织的“宛城风物草根谭”系列座谈来了一场“很文化”的草根话题:端午节里的汉文化。一群南阳文化人聚集一起,追溯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回忆儿时的端午节,畅谈南阳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里的汉文化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有多种说法,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往往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广泛地深入人心。

  “端午节本与夏至节连在一起,后来端午成了一个独立的节日。”南阳师范学院教授郑先兴说,农耕文化讲究季节的变化,古人在夏至日进行祭祀以祈消灾年丰,但端午成为独立节日后,夏至节就不再过了。秦代在文化上相较而言缺少人文关怀,端午节起源于楚文化,但汉文化的成分居多。

  “端午最早是从崇拜龙开始的。端午,‘端’即‘正’,‘午’代表中,是最热的时候。”文化学者唐明华说,汉代时候,有人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认为这一天五毒最为猖獗,要在这天进行各种辟邪活动。

  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说,端午节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但汉代对端午节文化发展影响很大。正是从汉代开始,朝廷每年都要在五月举行祭祀活动,目的是辟邪除疫、护佑百姓丰衣足食,为了方便祭祀活动,规定每年的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从此确立了端午节的地位,“民俗文化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许多传说故事,影响最大的是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同是五月五日,楚国人伍子胥被吴王夫差用皮囊裹尸丢到了钱塘江;几百年后的另一个五月五日,汉代曹娥的父亲曹盱不慎坠入江中死不见尸,曹娥投江携尸浮出水面。这些故事都是在汉代广泛流传于民间的。”

  南阳的端午节习俗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端午节可谓是民俗大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众多。

  在端午节时“露露”水后洗脸,是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会长张晓刚家延续多年的习惯。这也是南阳旧时一个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端午习俗。他说,端午节头天晚上,人们常接半盆水放在室外接露水,第二天大人小孩就用这盆水洗脸,“把水‘露露’后,先把毛巾放里面,然后用毛巾洗脸,据说能心明眼亮”。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研究员柳玉东说,唐河也有这样的习俗,直到现在家人还会在端午前一天晚上把水放在外面接露水,也会放入艾叶、石榴花等。“这也是一种仪式感。”他同时提到,西峡县回车镇屈原岗的端午节与别处不同,“那里是屈原‘扣马谏王’的发生地,过端午节是过一周。”

  旧时南阳端午赛龙舟并不多见。郑先兴认为,龙舟与水有关,更与颛顼有关,颛顼打败共工后治理洪水,此后演变出赛龙舟,人们耍龙舟就是讲究人水和谐。南阳之所以旧时少有赛龙舟,是因为大禹治水后南阳的洪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张衡博物馆副馆长方建国说,张衡《南都赋》提及“尔乃抚轻舟兮浮清池,乱北渚兮揭南涯”,说明汉代有划舟比赛的活动,但未明显嫁接到端午节日中。

  “端午节不是吃喝节,预防大于治疗,端午习俗对全民防疫的推进有着积极意义。”张晓刚说。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端午节又被称为古代的卫生节,插艾叶、戴五色线、吃大蒜、佩香囊等习俗与中医药文化关系密切。尽管时代在变,不少人过端午节的形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感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全媒体记者 王平)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