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只想把“小事”做到最好
——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维修工姬荣鹏
姬荣鹏在认真检查车辆。
在旅客享受着安全、舒适出行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为保障客车的安全默默工作着,他们就是汽车维修工。70后姬荣鹏就是这样一位客车“专职医生”。
1975年出生的姬荣鹏,自1995年5月进入南阳宛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宛运集团),从事汽车维修工作以来,已经和汽车打了26年交道。26年来,他善学肯钻,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从维修学徒成长为汽车维修专家,多次参加技能大赛并获奖,凭借一双巧手,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凡业绩。
“听声辨位”
练就修车独门绝技
5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宛运集团汽车维修分公司的维修车间,一辆辆等待修理的客车停在维修工位上,汽修工、技师穿梭忙碌。在一辆正在维修的客车下面,记者见到姬荣鹏,他半蹲在地沟里,弯着腰、专注地逐项点检着客车零部件。
“汽车维修最累的是在车底维修,需要在一米多深的地沟里完成,时常要弯着腰,扎着马步,身体向后倾斜45度,仰着头。一次作业一两个小时,脖子僵硬得不能动。”姬荣鹏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说。
别人觉得修车是一件脏活、苦活,但他不觉得。“客车一年365天都在路上跑,给旅客带来了安全和便利,想到这也有自己的功劳,就不觉得辛苦了。”姬荣鹏说,每次跟别人提起自己的职业,感到很自豪。
在姬荣鹏看来,汽车就像不会讲话的病人,出现问题同样需要人去诊断、维护和修理,而他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不仅能通过汽车解码仪显示的故障码为汽车找出故障并排除,更练就了通过汽车异响“听声辨位”的独门绝技,赢得同行称赞。
宛运集团曾经引进一批豪华客车,其中一辆车投运三四个月就出了故障。因为是进口车,配件得靠进口,不但维修时间长,配件价格还在万元左右。一个星期后,车辆终于修好了,可是跑三四个月又坏了。姬荣鹏和同事通过不停地拆装测试,与厂方技术员联系,使用解码器进行故障判断,又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将车辆油路进行改造,车辆才得以正常运行,至今已安全运行100万公里以上。
宁熬通宵
也不放过一个毛病
姬荣鹏一手娴熟的技术,源自多年的积累,也源自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
“他任劳任怨,把工作当自己的事,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力。”宛运集团汽车维修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国金打心眼里欣赏姬荣鹏,工作中,无论需要维修的车辆什么时候到,姬荣鹏总是没有二话马上干。
为不影响客车第二天正常运行,姬荣鹏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有一辆车出了故障,我们检修后及时解决了,但不久问题又一次发生。”姬荣鹏说,他下定决心要把隐患彻底解决。于是他连夜反复检查车辆,又和其他维修人员一起研究,最后通过电子仪器一点一点查找,最终找到故障的症结所在,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时,天已大亮,“不让一辆客车‘带病’上路,这是我的责任。”
一年365天,姬荣鹏每一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节奏和模式,拧螺丝、钻车底,手上、身上、头上满是机油和污垢,每一个深夜都在不辞辛劳地修理和保养车辆,为出故障的客车进行准确的“护理”和“治疗”。“作为宛运集团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我将把感恩之心化作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一心一意,把修车这件‘小事’做得更好。”姬荣鹏说。
上路救急
他的心思全在车上
姬荣鹏很受司机们信赖,不仅是因为他技术过硬,还有他对待问题的用心态度。
姬荣鹏的家离南阳长途汽车站比较近,家里常备有一套维修工具,他总是随叫随到。有一天中午,姬荣鹏正在吃饭时接到电话,需要他到汽车站救急。原来,有辆郑州的客车在出发时发动不起来。起初驾驶员还信不过姬荣鹏,打电话向郑州的维修员求救,维修员听了描述,判断是油路出了问题,但经检查,油路正常。姬荣鹏来后,他通过对车辆检查,判断是电路出了故障,无法点火启动,他很快便修好了车辆。驾驶员赞不绝口:“这师傅技术就是高,一来就修好了。”
有一年冬天,姬荣鹏正与家人吃饭时,突然接到一名司机的求助电话,说车辆因故障坏在路上,急需救援。想着车坏在半路上受冻挨饿的司机和旅客,姬荣鹏带上工具就出发了。当车辆故障完全排除,已经是后半夜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6年来,以不甘平庸的“钻劲”,默默奉献的“韧劲”,拼搏奋进的“干劲”,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姬荣鹏在2014年被评为南阳市职工技术创新能手、同时被授予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媒体记者 张玲 文/图)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2021年科技活动周成色十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