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十四五 实干开新局 高端访谈③ |
高新技术正成为支撑南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到2025年,南阳市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豫西南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浪潮涌 风正一帆悬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马冰访谈实录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未来五年,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关键阶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我市将如何更好释放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更好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近日,南阳日报记者专访了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马冰。
南阳柯丽尔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喷墨胶片、热敏胶片等系列产品,其技术已达世界顶尖水平,荣获诸多医学奖项,填补了中国胶片市场的空白。图为喷墨胶片生产线有序生产。
“过去五年,是我市创新成果产出最多、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
记者:我市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请您简要谈一下我市“十三五”以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不凡成就。
马冰:过去五年,我市科技创新成效令人瞩目,科技创新也给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可以说,过去五年,是我市创新成果产出最多、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五年。
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这里有数据为证:全市累计实施省、市重大科技专项33个,开发出了一批支撑我市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推进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8%提高到2020年的50%,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27.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0.99亿元,市科技经费由2015年的2000万元提升到2020年的3.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5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05亿元。
从这些数据上看,我市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实现了量质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可喜成效。
记者:这组数据,见证了科技创新的南阳速度。那么,在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方面,我市做出怎样出彩的答卷?
马冰:我市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两轮两翼”发展战略,重抓重推九个重大专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取得较好成绩。
这里有一组数据,五年来,全市新培育创新引领型后备企业15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64家,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省创新型龙头企业动态保持在9家(全省共100家);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达到36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130家;评选出具有区域引领力的科技创新示范企业98家。
总的来看,我市基本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百强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队。
在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上,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外,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南阳高新区8家企业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点。全市新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省院士工作站4家、省重点实验室4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5家,我市基本上实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大中型科技型企业的全覆盖。
南阳森霸光电股份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光电传感器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LED照明、安防、数码电子等领域,年产销量居国内外前列。
“高新技术正在成为支撑南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过去五年,南阳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更离不开我市组织实施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马冰:近几年,南阳市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10条优惠政策,为推进全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十三五”期间全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共抵、减免所得税22.3亿元,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多亿元。组织企业科技创新贷款贴息项目585项,财政贴息资金达6.279亿元,带动我市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投入达20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券项目367项,市财政支持达到3854.7万元;争取河南省科技贷项目69项,增加科技贷款2.21亿元。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预计达到58%。
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69项,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3.18亿元。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0项、争取省重大科技专项1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4项、科技领军人才项目6 项,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攻克了一批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高新技术正在成为支撑南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持续壮大我市的创新人才团队,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记者:新的时代,更需要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我市去年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取得哪些新进展?对未来又有怎样的擘画?
马冰:开放式创新正在为创新提供新入口、新模式、新条件。过去一年,我市以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为重点,着力引进转化了一批高新技术和优秀成果,引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首先,市厅市校市院合作取得新成绩。加强与省科技厅、中科院、省科学院、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的对接交流和深度合作,全年对接科技需求80多项,达成合作意向20多项。
其次,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获得新突破。乐凯华光投资1.1亿元购买美国伊斯曼·柯达绿色免处理CTP版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南阳师院“国家级高校引智基地(111工程)”和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图形图像与智能处理国际联合实验室”分别获得批复。中以农业科技园外国专家引进项目获得省科技厅批准。
第三,创新型人才团队建设实现新发展。新引进市外创新人才(团队)5个,全市中原英才总数达6个、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总数达到13个。
开放式创新能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能。今后五年,我市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精准对接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有效利用和对接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吸引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我市开放式创新水平,促进我市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突破。
记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今年将从哪些方面加强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马冰:“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今年,我市将坚持“引育用”并举,以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持续壮大我市的创新人才团队,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首先,紧贴需求引进创新人才。通过合作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方式,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其次,多种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推动“南阳特支工程”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新培育一批诸葛学者和创新创业人才。以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平台等为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市级科技人才团队。
第三,完善机制使用创新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专业化生产中心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大型、中型、军核、零件、服务5个事业部模块及辅助配套设施、研发用房等,年可产1500万KW高端电机及系统集成产品。
“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
记者:到2025年,我市要建成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广大市民对此充满期待。您能描绘一下我市科技创新“十四五”的发展蓝图吗?
马冰:我市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目标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豫鄂陕毗邻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创新体系科学完备,创新要素集聚活跃,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走在全省前列。
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20家左右,“瞪羚”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记者:南阳的发展蓝图确实振奋人心。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我市“十四五”的重点科技工作。
马冰:“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重点是要“抓好四个关键,建成六大中心”。
“抓好四个关键”:一是培育产业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产业创新平台。集中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围绕“主新特”产业培育,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一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四是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加快引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建成六大中心”:一是以南阳防研所、卧龙防爆集团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是以乐凯华光、中南钻石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三是以中光学集团、镀邦光电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重要的光学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四是以我市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重要的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心。五是以牧原公司、想念食品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重要的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六是以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中源化学、金海生物等为重点,建设全国、全省生态治理和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把创新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的高质量为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提供坚强支撑”
记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我市今年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将如何寻求新突破?
马冰:今年,我市将聚焦“主新特”产业链关键环节,集中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探索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和“试验田”,筛选确定10个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化优势明显的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各县市区也要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和专项科技经费,省、市、县联动推进,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记者: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为我市制造业发展增添了新功能。今年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马冰:今年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发力,促进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重点,推动制造系统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整合、重构,优化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配置,重点装备制造、光电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专项,破解技术难题。
其次是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等任务。继续组织开展质量标杆等活动。充分利用创新发展贴息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撬动企业加大投资。
第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聚焦传统行业转型的痛点问题和实际需求,分行业研究制定智能化改造推进指南,分行业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引导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推广成功的经验、模式和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
记者: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科技工作立足新起点、创新求突破、实现大跨越的关键之年。您能简要介绍一下今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吗?
马冰: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豫宛大地落地生根。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两轮两翼”战略,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方向,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重点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放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乡村科技振兴等7项工作,持续增强发展第一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以科技创新的高质量为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提供坚强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媒体记者 贾东民 杨青晓 于欢 文 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 图)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