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山:在党五十年为民办实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刘振山:在党五十年为民办实事
作者:  

我是1972年6月从农村提拔为国家干部,是年8月入党。当时的心情真是万分激动和高兴,发誓要一辈子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像雷锋、焦裕禄同志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做一名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干部。


转眼间,50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自然而然有一种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的欣慰感觉。


我清楚地记得,到唐河县郭滩公社上班的第一天,就在老同志的带领下,背着行李到谢庄大队驻村包队去了。随后还在许岗、遂王、郭滩、李庄、董营、板桥王等村驻过队,一直到1979年2月提升为公社党委委员、1980年8月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后,才由长年驻队专干转身为联片包队,抓全社生产。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和农业学大寨的形势下,干部下农村都是和农民群众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五保户或其它群众家里,吃的是一家一户的派饭,除了开会和检查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和农民一起在田间参加生产劳动。那个时间的干部和群众朝夕相处、无话不谈,关系非常融洽,没有现在这么多积怨、矛盾、问题和意见。我虽然离开郭滩40年了,那里的干部群众至今还在记着唐河1975年8月涨大水时,我和郭滩街的干部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抗洪救灾一线,三天三夜没合眼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往地里运土肥、挑粪桶、锄草、割麦、插稻秧、移栽棉花、小麦、兴修水利及给五保户,困难户担水、打扫卫生、背柴的场面。这些本来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却一直被当地干部群众传为佳话,至今他们仍不断打电话问候或到家来看望,且亲情关系代代传承,甚至延续到第三代。


1981年11月,组织上把我从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岗位派到古城公社任党委书记。送我上任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顺年说:你是全县最年轻的公社书记,可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因此,上班一周,在骑自行车跑遍全公社十六个大队,基本了解掌握情况的第一次全社干部会议上,就把整修街道、解决行路难;打深水井建水塔,让群众尽快用上自来水、解决吃水难;还有解决农村用电难等问题提到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春节刚过,街道整修建设的人民战争开始打响,一条用礓石、砖渣、沙子铺设的1600米长、12米宽、50公分厚的新街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竣工。过去那种白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高低不平的街道被宽敞、整齐、干净、漂亮的新街道所取代。接着,解决街上4600多名干部、职工、学生、居民吃水难的问题。由于地形地貌和经济困难的制约、公社所在地街上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每天都需要早上天不亮就挑起水桶到三里外的一个土水井抢水。去晚了,只能抢两桶带着泥土的混浊水,挑回家后,等待泥土沉淀后才能使用。特别是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们,由于缺水,穿的衣服只好每个星期天回家洗一次.为了解决吃水难问题,从1982年春节后开始,一是请县水利部门帮助勘探选址;二是动员社直机关党员干部职工集资3.5万元用于打井配套建设,在当时工资收入低的情况下,集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三是请县打井队工程技术人员帮助打井施工。“人心齐,泰山移”,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帝”。原计划一年,而实际只用了半年时间,一眼180米深的水井打好了,高高耸立的水塔建成了,地下水管安装铺设完成了,全街干部、职工、学生、群众高高兴兴的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还有一件事,就是从1982年秋季开始,每年都要把全公社的40多名“五保老人”请到公社过个五保老人节。让他们每人吃一个肉蒸碗,2个白馍,看一次电视;每人再发2斤白糖,一包火柴,一块肥皂,一条毛巾等礼品。老人们都为此感动的热泪盈眶。有的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仍然积极参加一年一次的“五保老人节”。曲伯科大队71岁的老妈妈发高烧38.5℃,强烈要求大队干部用架子车拉着去公社参加。


图片18.png

在唐河县源潭镇刘岗村史馆


1985年4月初,组织上把我从大屯河乡党委书记的岗位提任唐河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党组副书记。县委书记刘振三受地委领导委托,给我和王广俊、闫玉合、刘本宪等其他几位同志谈话,我表态发言时说:“可以当一般副县长、不当常务副县长,该职位让资深的老领导们担任更合适。”刘振三同志以“这是地委的决定,你有想法去南阳找地委宋国臣书记去。”

1988年6月,我在南阳地委党校大专班学习结束,地委把我平调到新野县任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党组副书记,负责办公室、人事、劳动、财政贸易、审计、监察、县志、公安、司法等部门工作。我在努力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还有两件其它副县长分管的工作,不仅参与其中,而且发挥了主角作用。一是“文明县城”的创建。对县城哪个地方需要整修,需要拆迁改造,需要规划建设,需要绿化美化,需要清理打扫,需要铲除杂草,需要安装路灯,我都了如指掌,包括对一些“死角”和“钉子户”,也都一一亲临现场具体帮助解决。其干劲和魄力是十足的。从1989年到1992年,新野县连续三年捧回了三个“河南省文明县城”先进县的奖牌。二是根据该县历史上有种植蔬菜传统习惯的实际,1990年春,我亲自带领财贸战线各有关单位和城关镇、城郊乡的负责同志到山东省寿光县考察学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和建设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的经验。回来以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同志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出地,谁出钱”的原则,很快规划建设了一个面积100亩的豫西南最大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在市场峻工的1991年12月,还组织举办了一个由全国十几个城市300多家菜商参加的“中国新野首届蔬菜节”。蔬菜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扩大了新野蔬菜在全国的影响,打开了新野蔬菜在各地的销路,而且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蔬菜面积由原来的20万亩扩大到35万亩,成为该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图片19.png

在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参观


1994年11月,市委决定让我离开市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书记、主任岗位,到社旗县任县委书记。在社旗工作的七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七年,是攻坚克难的七年,是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七年,也是交了合格答卷的七年。七年间,在一个建县晚、基础差、底子薄、困难大、灾害频发、矛盾集中的县里任职,不仅没有退却,而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了几件带有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事情:一是针对一些干部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搞行政命令;一些地方因财务不清、宅基地、土地纠纷、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造成上访成风,打砸乡政府、闹的机关上不成班、办不成公的状况;1995年初开始,从全县抽调千余名县、乡干部组成了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的“下访团”,长年深入农村、企业和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排查化解矛盾,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存在问题。“下访团”的做法使社旗这个当时全省有名的上访大县变成一个信访工作先进县。特别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尊重农民意愿提出了“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指导意见。省市领导和中央、省、市媒体,都认为“下访团”的做法,是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全市、乃至全国进行总结宣传推广学习。二是针对当时出现的“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以数字论英雄”的用干部导向和全县存在的一方面农民负担过重,干部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而另一方面是有一些干部不负责任,浮夸虚报经济发展数字的不正常情况。县委及时召开“四大家”领导会议,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社旗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数字;要重新审视上报的经济发展数字;不要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发展数字;不要个人蝇头小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在这一思想的作用下,全县的经济发展数字,一下子由1994年在全省排序的38位到2001年下降到102位;在全市的年度目标考评中连续三年排序倒数第一或第二。由于社旗县的发展主要是上报数字水份小了,拖了全市的后腿,因此在全市2000年底县处级干部调整中,南阳市委个别领导以此为借口对社旗的干部一个不调整,不提拔,使社旗的干部为此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和不公正、不平等的对待。值得庆贺的是,昂贵的实事求是代价的付出,为社旗2002年6月争取到国家级贫困县获批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新华电讯、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分别以“光彩的倒数第一”报道了社旗县挤水份的消息。本人和县四大班子成员虽然为此在政治进步上受到了一定的委屈和影响,但是,对社旗人民是实实在在办了一件大好事,让社旗享受到了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贫困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发现、树立、推出了“爱岗敬业、热情助人、秉公执法”的城关工商所市场管理员强自喜,被军队和地方称为“兵妈妈”的杜金芬,从1956年高级社开始实行“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的陌坡乡完粮徐村党支部、村委会,被中组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赊店酒厂等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特别是强自喜这个重大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先进典型的树立,不仅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全县的社会主义精神建设,而且为全县的社会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环境支持。县城城区面积由1994年的3.9平方公里到2001年扩大至7.4平方公里;通往乡镇的柏油路,由2个增加到16个乡镇;当时把“强化农业、突出工业、狠抓城镇、办好交通”作为全县工作的四项重点,把“三粉、畜牧、烟叶、棉花、蔬菜、赊店酒”作为全县支柱产业的思路和抓法,实践证明,是符合县情,行之有效,取得的成效显著。还有,在1997年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县妇联主任赵玉华给我说,一个女孩被汤伤而生命垂危。生命大于一切,为抢救晋庄乡在南阳打工、不慎掉入热水池中,全身重度烧伤、生命垂危的女孩徐玉萍的生命,正在召开的会议暂停,由领导带头并动员与会人员,捐款10万元的事;2002年春天,天气大旱,陌坡、田庄、苗店、下洼等乡镇人畜饮水极度困难,组织县直机关干部送水,我和县民政局长带着报告到省政府向时任省长李克强,省人大副主任侯志英,水利厅长韩天经,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崔银太等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分别争取到了省144万元、市12万元和市公路局10万元的打井资金,解决了一些乡村人畜饮水的燃眉之急。冒着鹅毛大雪到最困难的群众家庭慰问看望,送款送棉衣棉被送米送面的事;与每年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召开座谈会,为学子们祝贺和送行的事。办的这一串串好事、实事、善事,都为社旗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2001年9月,从社旗到南阳高新区的三年半时间里,针对当时高新区存在的“干部思想不稳,外部关系不顺,发展环境不优,发展速度不快”的情况,从“理清发展思路,理顺内部情绪,理顺外部关系,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入手,明确提出了“用1至3年时间对现有框架填平补齐;用3至5年时间进入省级先进高新区;用5至8年时间争取建成国家级高新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过高新区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拼搏努力,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了。


图片20.png

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留影


2005年2月,我从市委副秘书长兼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位置上提任南阳理工学院副院长(副厅),负责办公室、保卫处、生活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校医院等工作。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努力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还发自对教育、对学生的赤诚之心和无比热爱,还主动做了四件事:一是协调市电业局无偿投资500万元,于2008年为理工学院建设了一座专用线路的配电室,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过去时有停电、影响正常教学、生活和办公的问题。二是跑省进京,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为理工学院争取到了国家级学报刊号,从此结束了过去21年学校用内部刊号办学报的历史,使学校的老师们有了一个正规的、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三是经我建议,学校同意,每年的正月初一中午,我都要把因家庭困难等原因回不了家,留在学校过年的学生们召集到一起吃个大年团圆饭。事情虽小,意义重大,学生们都非常感动。四是为了方便和保障全校2万名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2005年经我建议,学校同意恢复了校医院。


2009年7月份经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批准,我退休到南阳市委机关后,本该安安生生休息。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依然不甘寂寞,仍继续着冯友兰文化研究,老年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为南阳的文化建设、老年教育事业、爱心捐资救助贫困大学生和孤儿们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生。从2010年开始,由我担任会长的南阳唐河家乡建设促进会的老乡们6年间共为家乡唐河每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和孤儿学校的儿童们及贫困村的脱贫,捐款、捐物达50多万元,其中本人捐款4000元。同时组织唐河在宛医疗卫生战线的专家和他们的同事到唐河各乡镇巡回义诊,为群众、为百姓、为移民们看病、治病、保健等。


2010年8月以来,市委让我和其它几位老领导一起到南阳老干部大学任副校长。十余年来,在服务师生,协调上下关系,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诸方面,办了不少事情,受到领导和大家的好评。


回想过去几十年的人生路上,不论走到哪里,都心系人民,把群众的事办到哪里,而且从未间断。其原因主要基于:一是自己来自群众,从骨子里热爱人民群众。二是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论在工作岗位上或退休后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三是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使自己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群众所需的思想和行动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永恒。四是群众可亲可爱可敬可信可学。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在一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才会感受到一种人间真情和快乐,才会觉得永远年轻和幸福。


当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2日——14日来南阳视察、调研并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我作为一名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系列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为巩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为建设南阳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永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老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政治本色!(作者系南阳理工学院原副院长)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