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第一篇成名作《哦,香雪》,1982年发表于《青年文学》第9期,并获得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改编电影,获得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哦,香雪》是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初农村青年追求梦想、渴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抒情小说。作家孙犁称此部小说是一首纯净的诗。小说中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令人难忘的场面描写,甚至连故事情节都像新柳吐丝那么清新淡雅。在水一样透明的语言中,冲突的暗泉汩汩流动。
小说构建了城乡文明之间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一个山村女孩子为了梦想的执著和在现实困境中对理想的追求。在对理想的执著坚守中,一个热烈追求知识和理想、纯洁质朴的山村女孩儿香雪鲜活地站了起来,站在了时代的波涛之上,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从封闭传统走向开放现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少女形象。
一座小小的山梁阻断了台儿沟几代人的梦想。属于他们的只有贫穷和无限的渴望与向往。每天在山沟里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了波澜,现代文明的鸣叫唤醒了藏在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1975年至1978年,铁凝在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时,曾经在香雪生活的那个乡村有过短暂的生活,在一个晚上,她发现邻居的女儿伙同女伴仔细地洗去劳动一天蒙在脸上的黄土,他们甚至还洗脚,并穿起本该过年才拿出来的家做新鞋,只为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小说中17岁的香雪,走了30里的山路,用40个鸡蛋换来一个她向往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在那一分钟里的心理活动,火车对于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子们就是梦想的开始,就是希冀的起点。火车带来了外边的一切新奇,对少女们来说,它是物资的,更是精神的,那是山外和山里空气的对流,经济的活泛,物资的流通,时装的变迁,乃至爱情的幻想.......我想作家铁凝之所以让这个简单的故事成为她优雅精致的作品中的元素,是因为最优秀的作家真正关心的是人的困境,种种的孤独和种种艰难,才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细节。
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铁凝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当我读到这样的细节描述时,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的那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向我们这代人发出了一声无法回避的警示。在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那些正在被迅速遗忘、甚至从来就没有被输入过年轻人记忆库的农村生活,真的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无关吗?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丰富敏锐的人的天资往往能造就一名好作家,造就她精妙充实的境界。我读铁凝的作品总是能感受到她的灵魂之光。其作品宁静淡泊,非常节制松弛,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积聚艺术力量,也许这应该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18岁高中毕业那年,第二炮兵文工团决定招她当文艺兵。在那个年代,当一名文艺兵正是年轻女性最羡慕的职业。但这时候她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当文艺兵的机会,到农村去做一名知识青年。因为在她看来,要当作家就必须深入生活,她把当知识青年作为深入生活的最好方式。是为了梦想敢与命运搏一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写作的人,选择了什么,也许就会成为什么。我钦佩作家铁凝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敢与梦想搏一搏的勇气。心智的成长与文字的历练,在同一时间内互为因果。
铁凝的叙述语言,自带一种生动与唯美,质朴而富有深情。一部优秀小说的语言不仅仅是生动、鲜明、准确,还往往是富有音响、色彩和节奏等。小说最后一段,作者细腻地描述了香雪回村的心里活动,“香雪想快点跑回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这段话,也许可成为引领我们通览该书的导语。面对现实困境韧性执著的奋斗精神正是香雪这个人物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八十年代初有梦想的青年为了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拼搏的精神写照。这段景物描写是对香雪排除心理困惑之后坚定理想信念的呼应,隐喻香雪像小溪一样,摆脱了一切的犹豫和困惑,欢快地朝着理想前进。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
多年来,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既主动又被动的结果,其中甘苦我已有过品尝,但我不喜欢将其细细描述太多,更不喜欢那种夸张的戏剧化的自传性语言。我只想说,我在努力靠近我的梦想。我很感谢当年踏上火车毅然走向远方的自己,那是为梦想跨出的第一步…….
范会新,南阳市作协会员。在《中国散文》《中国道路运输》《中国人口报》《躬耕》《少年文艺》《作家天地》《南阳日报》《交通与社会》《慈善》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上百篇散文,诗歌,短篇小说。曾荣获“十佳”剧作奖,浩然文学奖,多次征文比赛获奖。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师院曲艺获邀进京展演
下一篇:遇见渤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