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村淅川县邹庄村了解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时深情地说:你们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
2011年6月26日,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整村移民到了辉县市常村镇的移民集中安置点,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中,有一个出生不足24小时年龄最小的移民,他的名字叫孟庆辉。
十年过去了,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赶往辉县市,寻找孟庆辉、探访移民村。
孟庆辉是谁?
他是2011年6月26日2时40分呱呱坠地的一个男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16.6万移民中年龄最小的移民:出生不到24小时就坐上了专门为他和他的母亲彭兴梅准备的救护车,从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移民到了1000里外的辉县市常村镇。
赵川,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多年来持续关注淅川移民,因为拥有海量的移民素材,被当地昵称为“赵淅川”。
2009年7月,赵川(左一)在淅川县上集镇魏营移民村采访 周彦波/摄
5月9日,记者在淅川县见到了赵川。
赵川回忆说:她是在2011年6月26日晚上见到彭兴梅和孟庆辉的,出生不久的孟庆辉像个“小猫娃”一样,看着很虚弱。
“我当时给彭兴梅说,产后虚弱,住几天再走;彭兴梅说,如果她娘俩不走,全家人都走不成,全村一次搬迁完成任务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另外,辉县专门安排来了一辆救护车,有医护人员在,大家还是很放心的,决定走!”赵川说。
赵川当时也随沿江村100多户461口人北上辉县市,她当时就在救护车上,大部分时间孟庆辉都是她抱着的。
孟庆辉的出生医学证明上显示,他出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卫生院,出生时身长48公分、体重3150克,出生时间是6月26日2时40分。
孟庆辉的出生证明
石鼓镇和仓房镇尽管隶属湖北省和河南省管辖,地理上是近邻。
淅川县移民局有关同志介绍说,当天晚上他们组织沿江村搬迁的时候,发现彭兴梅有“情况”,仓房镇马上派了一辆车,就近把她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鼓镇卫生院待产。
孟庆辉的奶奶叫李秀文,他的父亲叫李金培,随的母性,不过沿江村很多人都叫李金培为孟金培,咋喊咋答应。
孟庆辉出生当天,医院要填写出生医学证明,李金培知道他儿子这辈人是“庆”字辈,正好马上就要搬迁到辉县,就取了孟庆辉这个名字,加上了“庆祝搬迁到辉县”的吉祥。
2016年春,赵川到辉县市回访移民村,还专门到孟家看望了孟庆辉。
5岁的孟庆辉
2012年,河南日报农村版推出100个版的纪念特刊,全景展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移民迁安历程,在特刊的第99版上,配发了彭兴梅怀抱最小移民孟庆辉的彩色照片。
这次具有为大奉献精神的大移民,淅川县共出县安置了14.65万人,辉县市常村镇的7个移民安置点共安置淅川移民将近5000人,是这次移民距离迁出地超过1000里地的最远的安置乡镇。
5月16日,本报记者赶往辉县市常村镇,寻找孟庆辉、探访移民村。
5月16日凌晨,辉县市下了一场雨。
雨后的早晨,初升的太阳映照着太行山的白云,天上就有了好多条彩带,清新的空气中居然还有丝丝凉意。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孟庆辉的十周岁生日,吃过早饭后,这个周日不上学的常村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卧在沙发上看电视,也许有点凉,他在身上披了条装花纹的毯子,猛一看,还以为沙发上卧个小老虎。
找到了!
他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1年淅川16.6万移民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不足24小时就北上1000里到辉县市常村镇的移民孟庆辉。
孟庆辉
早上5点,孟庆辉的爸爸李金培和妈妈彭兴梅就去大棚里采收黄瓜了,陪伴孟庆辉的是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李莹。
李莹
姐弟俩抢话,还互不服气,争着辩着,李莹一把把孟庆辉推到了沙发上。
“我学习还行吧!全班50多个人,我在前15名!”
李莹笑他:啥前15名,他还考过20名呢!
客厅的墙上贴了不少奖状,好几张都是孟庆辉的,有两张是“好孩子”奖。
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整体搬迁到辉县市常村镇后,仍然叫沿江村,也叫常春社区,只是沿江的“江”没有了,村后多了太行山的余脉,变成了事实上的“沿山村”;江没了,水来了,不足10里地,就是南水北调干渠,渠里流淌的是老家淅川的丹江水。
沿江村的适龄儿童都在常村镇中心学校上学。
常村镇人大主席王志勇说:为了让移民儿童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校专门从移民的老师中选了一位责任心强的老师进入学校领导班子,专门负责这些学生的特别管理和心理疏导。
个头1.4米的孟庆辉有高大、丰满的理想。
问他将来上清华还是上北大,他很淡然地说:那就上清华吧!
他上清华的理由更奇葩:清华里面有个清水的“清”字!
问他喜欢老家淅川还是喜欢新家辉县?孟庆辉思索了一会,给出了一个突破套路的答案:“我喜欢昆明!”喜欢昆明的理由更奇葩:姥姥家的烤肉好吃!
孟庆辉喜欢昆明、想吃烤肉的时候,他的妈妈彭兴梅还在大棚里采摘黄瓜,这个生在昆明、嫁到淅川、住在辉县移民安置点沿江村的女子,当日要和她丈夫李金培在她家4亩大棚里摘下客户采购的500斤小黄瓜。
孟庆辉妈妈彭兴梅
孟庆辉80岁的奶奶李秀文来了孟庆辉家,她用手理了一下头上的银丝说:她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四家都搬迁来了,她现在自由得很,想去谁家吃就去谁家吃,想在哪家住就在哪家住。
孟庆辉的奶奶李秀文
又过了会儿,孟庆辉的姑姑孟华也来了,这个50多岁女子“笑起来真好看”,像极了电视剧《山海情》的女主角水花:“俺二弟两口子忙得很,俺当家的在新乡上班,三个孩子大学毕业都在外地工作,我今年没出门打工,天天跑二弟这院儿给他们刷碗做饭!”
孟庆辉的姑姑孟华
沿江村党支部书记叫万志斌,1964年生。他说自己在老家淅川县打了30多年鱼,移民到辉县后,开了个“万家鲜鱼庄”,水鸭子变成了旱鸭子、卖鱼的变成了买鱼的、捕鱼的变成了杀鱼的。
沿江村党支部书记万志斌
万志斌说:沿江村搬迁后,生活便利了,挣钱的路宽了,就医上学方便了,一个字:好!
孟庆辉站到了万志斌的眼皮底下抬头听大人说话,万志斌摸着孟庆辉的头说:沿江村的这个小家伙现在成名人了!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要让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下一篇:搬迁十余年,南水北调移民乡亲的乡愁寄托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