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之歌
周涛
以此诗献给半个世纪以来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们! 我们为之呕心沥血,我们为之魂牵梦萦,我们为之热血沸腾,我们为之引以为荣!
——作者
编辑之言:这首史诗性长诗,充满历史感、厚重感、责任感,情感慷慨激昂,语言生动流畅,读来催人奋进,鼓舞人心。诗中的丹江是指以丹江口水库为中心,地跨鄂、豫、陕三省的汉江中上游地区,这刚刚迎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这片英雄的土地,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大事,留下动人的传说。屈原于此曾写下《离骚》、《国殇》等千古留芳的诗篇,表达对楚国王道所失的悲愤与婉惜。今天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再次将这片土地推向显要位置。《丹江之歌》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祖国大建设的颂歌,它热情讴歌了丹江口库区移民、中线工程建设者、各级组织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丰功伟绩,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诗歌能立足全局,不限于一省一市,仅几千字便让读者了解到中线工程建设的概貌,了解到总书记称赞的丹江移民精神的内涵,获得阅读的愉悦,视野开阔,大气磅礴,难能可贵。希望更多读者能得以诵读,从中了解祖国建设,汲取丹江精神,增强爱国热情,落实总书记考察的讲话精神,把承担的各项工作干得更加精彩,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以迎接建党100周年!
第一章 大江北上
(一)
一座座青山扑面而来
一朵朵彩云扑面而来
一片片白帆扑面而来
一层层碧浪扑面而来
这里,是如诗如画的蓬莱胜境
这里,是神仙向往的绿色天堂!
多情的丹江
迈着款款的脚步
徘徊在秦岭和大巴山间
风姿绰约
似一个美丽的梦幻
象一个动人的传说
自从炎黄的子孙从中原迁徙到江滨
这里孕育了强大的楚国
孕育了熊绎、屈子、宋玉
孕育了范蠡、范缜、范晔
孕育了一代代明君贤相
孕育了窈窕善舞的楚国女子
千百年来
它曾经是承东启西的要冲
连南接北的桥梁
茶叶和瓷器
丝绸和纸张
从此抵达中亚、走向欧洲
曾经的秦楚争霸
曾经的楚汉竞雄
曾经的抗击日寇
曾经的中原转移
曾经的予西牵牛
多少英雄折戟沉沙
多少鲜血化作碧涛
然而青铜的编钟仍在耳畔回响
楚辞的遗风仍在唇齿之间传扬
深沉的丹江号子仍在江边激荡
激昂的豫剧秦腔仍然代代传唱
新中国刚刚成立
便在这里掀起了改造山河的滚滚巨浪
迁徙38万乡亲
动员十万民工
历时十五年
筑起雄伟的丹江大坝
建成丹江水利发电枢纽
成就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泊
曾经的四十五里米粮川
曾经的香严下寺
曾经的郧阳府、均州府
曾经的顺阳城、龙城
消失了踪影
碧水淹没了千年楚王朝的背影
淹没了千百年来的历史遗迹
淹没了三十多个繁华集镇
淹没了近二千个自然村庄
巨大的湖面成为水产的宝库
创造的电力照亮了中部各省
环湖的人民开始以水为生
南阳、襄阳、十堰、商洛
镶嵌在库区外围宛若明星
今天,我们要将丹江大坝加高到176.6米
建设通向首都的大渠
让南下的江水调头北上
奔赴燕山、太行
滋润北方干渴的原野
濡养北方缺水的城邑
也许丹江还没有作好嫁人的准备
迎亲的队伍已经披星践露踏上征程
(二)
调南水,济北方
是多少代人的夙愿
是多少辈国人的梦想
隋唐元明修筑的京杭大运河
创造了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迹
千年以前
宋太宗号令十万军民开挖襄汉漕渠
梦想引白河灌溉中原
仅留下千古遗憾
这古老的梦想延续至今
萦绕在共产党人的心头
“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表明共产党兴水利民的决心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领袖宏伟的设想激荡着水利人员的心房
然而调水不是作诗、不是幻想
而是耗费惊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每一步都需要科学严密的论证
每个细节都需要做到万无一失
半个世纪勘测规划
半个世纪探索求证
凝聚了举国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
凝聚了党的四代领导人的心血
在祖国国力迈上新台阶的时候
在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时候
2002年12月 27日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雷霆般的决择: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正式开工建设!
(三)
这是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
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传奇
中线工程覆盖三个省、两个直辖市
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
涉及44个地级市、200余个县
水源地人口1460万
静态投资1367亿元
干渠上宽135米、下宽50米、深 47—6米
行程1432公里
年调水130亿立方米
穿越219条河流
跨越铁路44处
跨越公路桥571座
干渠上各类建筑物936座
开挖土石方6.6亿立方米
两岸绿化带各100米
永久占地 42.2万亩
以每秒420立方米流量向北京、天津奔弛
这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长征
这是十三亿人又一次国家行动
渠首陶岔倾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水源丹江瞬间成为中外热议的中心
总书记来了
总理来了
人大代表来了
民主人士来了
中外记者来了
各级领导来了
文物专家来了
工程队来了
艺术团来了
观光者来了
他们步入移民家中
登上丹江大坝
迈进施工现场
走进移民新村
嘘寒问暖调查研究
献计献策不遗余力
一篇篇报道见诸荧屏报端
一张张图片飞向四面八方
聚光灯下
丹江清流和首都北京越来越近
行动之中
展开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第二章 和谐迁安
(一)
迁我父老兮适远方
挥手泪落兮别故乡
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有过多少次大规模的迁徙
有过多少次悲壮的一去不回
有多少的苦难动荡、田园荒芜
有多少的抛家舍业、子散妻离
哪一家不曾迁徙
哪一人不曾流浪?
从北国到南疆
从南疆到北国
从乡村到城市
从城市到乡村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从一个乡村到另一个乡村
多少人漂泊中度过一生
多少人消失在漫漫征程
安居乐业是多少人的企盼
幸福安康是多少人的梦想
然而迁徙也预示着崭新的希望
迁徙也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
丹江儿女
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的那天起
命运便与湖水联系在了一起
到1978年
蓄水线从124米提升到145米、152米、155米、157米
水位每一次提升
便面临一次不同规模的搬迁
每一次提升都有许多人的命运随之改变
二十年间
先后迁移38万乡亲
迁往青海、荆门、钟祥大柴湖、邓州
迁往南漳、汉川、沔阳、枣阳、武昌
投亲、后靠、再后靠
迁出又返回
返回又迁出
乡亲们在来来回回的搬迁中惶惶度日
在来来回回的搬迁中书写不尽的忧伤
准备盖房的木头朽了
仍没有盖房
人熬老了还没有住上新房
年年说搬而没有搬
月月说迁却不曾迁
搬黄了媳妇
迁穷了家
搬迁就象悬在心头的利剑
给库区人民留下了太多伤痕
当你走进二十年没添新房的村庄
看到乡亲们的居住条件那么简陋
看到父老们搬迁时没有象样的家电
唯有破旧的衣物和简单的农具
心中会是何等滋味!
今天,蓄水线将提高到170米
湖北、河南5个县市区33个乡镇
34.5万乡亲要再次告别故土
迁往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新乡
迁往襄阳、荆门、随州、潜江、天门、仙桃
共16个省辖市、58个县、248个乡镇
在他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适应新的气候和水土
他们岂不难舍难分
岂不满怀忧心!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要实现不伤一人、不亡一人、不漏一人
工作何其浩繁、何等艰巨!
(二)
曾经的苦难是峥嵘岁月共同的苦难
曾经的牺牲铸就共和国前进的基石
今天,科学发展深入人心
祖国有足够能力不再委屈移民乡亲
移民的一颦一笑牵中央动省市
库区的一草一木牵挂着各级领导的心
在移民安置指挥部
党、政一把手挂帅运筹
建立起目标一致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
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指挥网络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细化措施、检查落实
严肃纪律、追究责任
协调各项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资金
全力支持移民迁安
一次次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一次次开会总结试点经验
一次次彻夜畅谈化解矛盾
一次次深入农户征询意见
一次次排除困难落实计划
一次次向前推进把握节点
只为实现一个目标——
那就是和谐迁安
让移民满意
让迁入地平稳
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
让京津人民2014年如期饮上丹江水!
数万名基层干部昼夜在一线奔忙
他们来自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市县乡村
来自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十多个部门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子——
移民干部
不管是雪花飞舞
还是雨骤风紧
从一家到一户
从一庄到一村
核实户口
登记财物
落实政策
协调运输
征拨土地
建设新村
跑肿了腿脚
磨破了嘴唇
打着点滴还在与群众谈心
晕倒在地还念叨着“抓紧、抓紧”
真情把积累的怨气驱散
耐心把所有的不平理顺
坚毅的目光饱含着诚恳
每一步工作都扎实谨慎
从迁徙村到安置村
从安置村到迁徙村
平安送走一家又一家
平安迎来一村又一村
那长龙似的搬迁车队
一次次碾过他们难舍的心
那一声声哽咽的道别
一次次揪碎他们难分的心
顾不得自已面临升学的孩子
顾不得自己年迈的娘亲
他们用无私的行动告诉别离的父老
跟党走迁移到哪里都不用担心
他们用生命和汗水
铸起一座执政为民的巍巍丰碑!
(三)
抛家,给北上的大渠让路
舍业,为国家建设分忧
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丹江儿女义无返顾
收起网与心爱的鱼儿告别
摘最后一捧辣椒与心爱的土地告别
他们中有年过九旬的爷爷奶奶
有刚刚出生尚不满月的娃娃
有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争的功臣
有身患病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有移民干部的父母兄弟
有曾经三次、四次迁移的乡亲
有的举家搬迁
有的骨肉分离
踏上征途的那一刻
谁能管得住簌簌下落的热泪
谁能抚得平砰砰跳动的心
别了,果实累累的的橘子树
别了,满山满坡的湖桑林
别了,蓬勃翠绿的葡萄园
别了,天天捕鱼的小划船
别了,覆满青苔的老水井
别了,世代安居的青瓦屋
别了,祭拜祖宗的大祠堂
别了,四季飘香的香油坊
别了,我的韩家洲、龙吟峡
别了,我的姬家营、坐禅谷
带上我的嫁妆柜
带上我的小石臼
带上我的钓鱼钩
带上我的镐和锄
带上种子和泥土
带上祝福和问候
即使到天涯也忘不了丹江情浓
无论到哪里都会大声说我是丹江人
丹江,让我在山上再种一棵树
作为永久的信物
让我跪在你的水岸再燃一柱香
含泪再叫一声亲娘
再看一眼你灿烂的朝霞和火红的夕阳
再看一眼你肥美的鱼虾和柔情的波浪
让我远居他乡依然能清晰记起你庄严的容光
让我梦中干渴时亦能畅饮你甘甜的琼浆
丹娘,请不要为我们的离去伤神
儿女只是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换一个地方
新环境我们定会舒心生活高高飞翔
(四)
仿佛是举行盛大的庆典
仿佛是迎接元首的造访
巨大的彩虹门高高擎起
欢迎的锣鼓惊天动地
红红的气球迎风招摇
吉祥的对联金光闪闪
一张张笑脸喜气洋洋
一朵朵红花胸前闪亮
当地的干部忙前忙后
送行的领导扶老携幼
崭新的小楼幢幢相连
明亮的厅堂让人喜欢
我们的新家与众不同
我们的心情风一样轻松
遥控器一按就有看不完的电视节目
水龙头一拧就有花花水流
厨房里备足了用具和食品
拿起电话就能和故乡的亲人谈心
多了图书馆、医疗室、超市
少了牛棚、猪圈、草垛
学校、 球场已为孩子们备好
沼气灶、太阳能分外爽心
分配的土地多么平整
当地乡亲的慷慨更加令人钦敬
手把手教我们打火
手把手教我们开锁
为我们能安心快富
政府还将给予更多帮扶
来不及回望就匆匆扛锄下地
把一腔感激点播成长长短短的诗行
动情的热泪在眼眶里打转
轰轰烈烈的生活重新启航
在夜晚的星光下遥望故乡
从前的欢乐时光永远难忘
让晚风带去对故园的思念
祝福故乡的亲人幸福安康
让明月给返程领导捎一声问候
祝福他们愉快投入新的战场!
(五)
一杯美酒可以代表一生的幸福
一束花絮可以照见迁安的影子
2011年5月4日上午10点
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毕店镇凌岗移民新村
鲜花簇簇、锣鼓阵阵
盛妆的一百对 “移民新人”依次牵手走过红地毯
登上政府为他们搭起的集体婚礼舞台
随着悦耳的《婚礼进行曲》缓缓响起
主持人依次宣布新郎新娘的名字
鞭炮齐鸣、礼花纷飞
来自南阳七个区县的移民新人成功喜结连理
台下千余干部群众欢呼雀跃
放眼全是开心的欢笑
放眼全是青春的美妙
这移民史上光彩的一幕
标志着移民已经成功融入当地
标志着新时代和谐迁安的巨大胜利!
第三章 铁军风采
(一)
为什么生活美如画?
人民的智慧创造了它!
为什么江山美如画?
宏伟的工程装点了它!
“创一流工程
创廉洁工程
创生态工程
创利民工程
创和谐工程”
总理的指示回响在每个人的心头
建管局一声令下
1432公里的战线
精兵齐集
战鼓紧擂
中国葛洲坝集团
中国水电建设集团
中铁隧道集团
华北水电工程监理公司
上千支工程队、监理队
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建设精英
数十万参战者是层层选拔特别能战斗的铁军
一支支队伍都有光荣的过去
一个个健儿都立过非凡的功勋
他们来自大西南的青山绿水
二滩电站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来自大西北的黄河之滨
西汽东输曾获殊荣
有的刚刚跨出大学的校门
满腹经纶踏上征程
有的刚刚走出火热的军营
意气风发主动请缨
共同接受艰巨的任务
携手参加光荣的战斗!
让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
让每一分钟都创造最大价值
面对浩大的工程
他们创新机制
健全制度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信”
遵循规定工作流程
选择优秀施工、监理单位
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全面控制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狠抓关键环环相扣
全面开展学习培训
做到精细管理一丝不苟
认真开展劳动竞赛
做到文明施工不出纰漏
这里是金戈铁马激战正酣的战场
这里是进进出出繁忙无比的蜂巢
人人都是拧紧的镙丝
个个都是上紧的发条
浇筑机马达轰鸣
挖掘机阵阵吼叫
电焊机火花四溅
大卡车来回奔跑
一排排钢筋混凝土如春笋拔地而起
一个个刚毅的身影在阳光下熠熠闪耀
壮观的劳动场面让人心潮膨湃
无畏的战斗豪情令人热血沸腾
济汉工程、加坝工程、渠首工程、穿漳工程
一项项节点工程日新月异
京石工段、安阳工段、许昌工段、郑州工段
一幅幅不断切换的施工场面
表明数百个工程单元势如破竹
(二)
多少人在幕后默默耕耘
多少人在幕后无私奉献
多少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多少人带着未竟的梦想怅然离去
水闸、隧洞、渡槽、暗涵
跨渠桥梁、公路、铁路立体交叉
一个个课题摆在面前
一个个困难前所未见
为攻克难关科技人员彻夜难眠
为选择最佳方案设计人员挑战极限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摘取了一项又一项桂冠
大型渠道设计与施工新技术
超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结构安全与质量控制
膨胀土工段施工技术
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影响评估技术
一个个难题被一一破解
一项项成果被应用推广
保障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展
这里是穿黄工程
全国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
水利工程第一次采用盾构机进行隧洞施工
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
世界上第一次采用隧洞双层衬砌结构形式……
诸多的第一次汇集成天书般的考卷
检验着南水北调建设者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建立了多层次的专家咨询体系
构建了严密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
从疑难技术课题到具体施工工艺
全面覆盖整个工程
上万次的对比实验
四十个方案优中选优
联合中外力量共同攻关
成功破解穿黄工程的施工难题
2010年9月27日
“穿越号”盾构机历经720个日夜
4250米的掘进
顺利到达黄河南岸
全长19.3公里的穿黄上下两条隧洞全线贯通
黄河下的伟大穿越
是整个工程建设的缩影
彰显了建设者非凡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
我们骄傲
我们亲手建造了这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我们自豪
我们亲眼见证了这千里绿色长廊的诞生
我们共同奏响更好、更快、更强的激情旋律
我们团结战斗书写了世界水利发展的崭新篇章
我们奋战在滚滚尘烟之中
我们奋战在荒山野岭之间
奋战在烈日炎炎之夏
奋战在冰雪凛冽之冬
一干数年、十多年
有的在工地举行婚礼
有的在工地度过除夕和新春
简陋的工棚挡不住我们工作的热情
简单的食物诠释什么是艰苦奋斗
我们用行动证明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工人
我们用成功证明
任何难题也难不住顽强的建设尖兵!
第四章 丰碑巍巍
(一)
这是永恒的连心渠
它是党和人民心心相连的血脉
这是永恒的幸福渠
它凝聚着亿万群众深深的情意
让京津人民饮上甘美可口的丹江水
让沿线乡亲用上清澈纯净的放心水
“把爱心融进清水里
把丰碑铸在青山上;
宁可发展慢一点
也要丹江清一点”
河南、湖北、陕西
水源区43个县
1460万乡亲发出共同的声音!
让绿色引领时尚
让自然成为向往
收起斧头,扛起铁镐
绿化荒山,撒播新绿
节能减排,根治污染
强化培训,对口支援
追求低碳生活
追求持续发展
把水源区建设成为山青水秀的新农村典范
把水源区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生态经济样板
建设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建设成为理想的人间乐园
铺张,就是对劳动的亵渎
浪费,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要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一渠清流
要象节约用油一样节约用水
从严监管让工程发挥最大效应
合理配水让损坏的生态得到补偿和恢复
让一渠清流成为和谐社会亮丽的标志
让绿色长廊成为饮水思源的壮阔风景线!
(二)
这是泽被万代的黄金水路
这是万众一心的巍巍丰碑
这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丰碑
这是科学发展和谐安康的丰碑
这是中国新的标志
它可与巍巍的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新的奇迹
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干大事的胆识和能力
它向全世界证明共产党人能够将人民意愿变成现实!
当手掬远道而来的丹江水
你怎能不心潮起伏?
那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工人兄弟好吗?
那些抛家舍业的移民乡亲好吗?
那些耕地被大量占用的库区人民好吗?
那些奉献土地的迁入地乡亲好吗?
他们的病痛能否及时得到救治?
他们的子女能否顺利入学读书?
当他们在电视里报告平安
报告在新的环境里大显身手
你怎能不热泪盈眶
怎能不为祖国的宽广胸怀感到欣慰和自豪!
大地上从此多了一条蓝色的飘带
东方巨龙有了腾飞的底气
它将幸福洒向北方的城市和原野
它将大大加快沿线地区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的祖国由此变得更加富饶美丽
我们的母亲由此焕发新的青春!
(三)
时光可以如水而逝
伴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形成的丹江精神不会逝去
它象丹江清流一样成为滋养民族生命的一江春水
渗入我们的灵魂、我们的血液
成为我们及后世子孙不可磨灭的记忆
它是千百年来丹江人民博击风浪披荆斩棘铸就的精神
它是半个世纪以来丹江干群、丹江移民、丹江工程建设者凝聚的精神
它是敢于突破、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
它是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
它是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它是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它是精诚团结、相互支援的协作精神
它是讲究科学、遵循规律的科学精神
它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为民精神!
丹江精神将和汶川抗震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一样
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象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
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武器
成为中华复兴的强大动力
它教我们热爱伟大祖国
它教我们学会牺牲自我
它教我们明白所有的困难、问题、障碍
无不源于心灵的脆弱
无不源于意志的滑坡
只有奋斗过、经历过、体验过
才会对丹江精神有更深切的领悟、有更深刻的理解
那如诗如歌波澜壮阔的岁月
那激情似火创造奇迹的岁月
有多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有多少普通群众冲锋在前
有多少同志不求回报默默奉献
有多少父兄献出所有无悔无怨
每一位丹江人都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
每一个工程队都是一所塑造英雄的营地
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动人的传奇
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
我们无法一一列出英雄的名字
无法一一写下他们感人的事迹
穿过漫长幽远的时光隧道
他们的音容笑貌就象夜空里闪烁的星斗
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
永远铭刻在十三亿人民群众的心里
成为共和国新时期历史最闪亮的部分
引领中华民族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进!
后记
尊敬的读者朋友:
这是一首抒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宜于朗诵的长诗。全诗662行,6763字,共分四章:大江北上,写丹江历史和中线调水工程背景;和谐迁安,写移民迁安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铁军风采,写工程建设情况;丰碑巍巍,写中线工程的意义和与之形成的丹江精神。整体朗诵约需四十分钟。倾情高声诵读,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让你气血通畅、激情勃发,释放正能量,获得体育锻炼般的效果。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新时代。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许多人为此牺牲了生命,奉献了所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崇敬,唯愿倾情的歌唱能使他们宽慰。作为中国人,应该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国。这是至今唯一全面、立体、准确抒写中线工程的诗歌,为你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下中国建设的窗口,愿你珍视。
伟大、崇高、理想、浪漫、无私、奉献,似乎距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愿你能够从这里重新找到它们、接近它们,认识它们、拥有它们。
南阳是中国精神的高峰,汉画的浪漫张扬精神,“四圣”的济世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范缜的无神论精神,范仲淹的忧乐精神等,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伴随中线工程形成的丹江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南阳的地域精神,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永远珍视和弘扬。
此致
敬礼!
南阳竹子 敬呈
辛丑槐月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博物馆2021专辑》出版发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