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南阳行政学院校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活动
4月30日,中共南阳市委党校南阳行政学院副校长邹燕秋带队前往桐柏叶家大院和新集乡磨沟村调研考察红色资源,科研处工作人员和部分教师参加。
赴桐柏县调研考察
本次调研围绕“发掘南阳红色资源,讲好南阳红色故事”主题,深入发掘南阳固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寻找红色历史足迹,探寻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在实地考察桐柏叶家大院时,聆听了叶家“舍小家为国家”的故事,发掘出“红军花”“同心石”等历史故事;在调研新集乡磨沟村时,则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红绿”文化旅游、红二十五军转战史等角度进行了深入调研。
赴方城县杜凤瑞纪念馆调研考察
开展调研红色资源活动,是南阳市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月份已对镇平彭雪枫纪念馆、方城杜凤瑞纪念馆进行了实地调研,目前已经编辑形成了四篇红色小故事。下一步,该校将继续深入发掘南阳红色资源,并将调研成果组成系列红色故事,争取在《南阳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同时,在全校举办红色故事宣讲会,使大家从党史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赴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调研考察
附:红色调研小故事
87封红色家书
方丽雯
“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在戎马生涯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从结婚到彭雪枫将军牺牲的近三年中,他和妻子朝夕相处的时间还不到半年,这87封家书,记录了抗战英雄的史诗和浪漫的爱情书信。
彭雪枫投身革命20年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他的个人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彭雪枫34岁,在中共淮北区委的撮合下,才和淮宝县委妇女部长林颖同志认识。革命的婚姻,没有浪漫又持久的恋爱阶段,更没有鲜花美酒的约会,1941年9月24日,彭雪枫和妻子林颖在战火中举行了简单朴素的婚礼。
新婚燕尔的彭雪枫将军,顾不得和妻子卿卿我我,更别提花前月下,就又奔赴战争第一线,组织和领导部队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每每闲暇之余,彭雪枫难以抑制对妻子的思念和牵挂,只能通过一封封书信互诉衷肠,又相互勉励。彭雪枫把感情、婚姻和革命理想融合在一起,信中出现最多的是关于革命、修养和党的事业。他告诉林颖:“我想,我俩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革命的伟大的爱!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使我们的事业更前进更收获大些,这应当是我们的神圣的目标。”他把对妻子的爱,全部投注到家书的字里行间。“祝你平安愉快,紧紧地握手!”家书中,“紧紧地握手”多次出现,在那个年代,这应该是最热烈的告白了。
纵然对亲人有着深深的牵挂与不舍,作为一名军人,一旦走上战场,彭雪枫就将生死置之度外。1944年8月,彭雪枫率领部队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在出征前,彭雪枫说,“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不幸的是,一个月后,在前沿指挥作战的彭雪枫,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当时,他的妻子林颖很快就要临产,为了稳定她的情绪,从党中央,到身边的战友,所有人一起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彭雪枫牺牲后,林颖生下了她和彭雪枫唯一的儿子小枫。这87封烽火家书,是他留给妻儿的无尽思念,这些书信也见证了他们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诠释了红色爱情的全部内涵。
革命时代的爱情,早已超越一人一家,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一切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已成为抗战年代革命军人的信仰。彭雪枫的家书,真诚自然,诚恳亲切,表现我党革命军人的情,也反映了他高尚的情怀、纯洁的党性。如今,战争硝烟散尽,英雄早已长眠。革命时代的爱情,早已超越一人一家。87封信,长则千言,短则数十字,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今日读来,依然动人心扉。
信仰的力量
李涛
在河南省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张照片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年初,彭雪枫从汇文中学转入今是中学时和同学们的合影照片。只见照片左边有个年轻人,戴着眼镜坐在台阶上,用右手托举着歪斜的脑袋,满面倦容,或许是累了,或许是在思虑未来的道路。反观彭雪枫,身穿棉袍,手叉腰部,昂头挺胸,气宇轩昂,目光坚定,充满了青春气息和坚定信心。是什么让彭雪枫显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呢?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信仰的力量让彭雪枫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艰难的求学道路,让彭雪枫的信仰有了理论支撑。彭雪枫出身于耕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彭汝澜读书识字,更是受到伯父彭延庆的影响和教育,让彭雪枫奠定了扎实的家学底蕴。1916年春彭雪枫从镇平县仓房街初级小学校转入了镇平县察院高小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化水平的提高,彭雪枫忧国忧民思想和反抗意识逐渐萌芽。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更是让年轻的彭雪枫爱国热情迸发,他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劲头儿更加充足,探索救国救民的思想更加强烈,可是却因荒年欠收和家庭拮据不得不辍学。在经历了近半年的失学生活后,1921年秋刚满14周岁的彭雪枫背井离乡,怀揣着家人的期盼来到天津寻找伯父彭延庆,在彭延庆的帮助下在南开中学旁听。后来彭延庆也因经济拮据无力供养彭雪枫求学,恰好彭雪枫的族叔彭禹廷在冯玉祥部供职,听闻族侄彭雪枫聪敏好学、勤劳苦干,便把彭雪枫从天津接到北京,送入冯玉祥创办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官佐子弟育德小学(后易名为育德学校)。正是在育德学校学习期间,彭雪枫阅读到了《新青年》《语丝》和《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和革命理论,也阅读了李大钊、鲁迅、邹韬奋等文豪、名人的著作文章,知道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现状,这些无疑为彭雪枫走上革命道路、坚定革命追求夯实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基础,让信仰的种子扎根发芽。
扎实的社会实践,让彭雪枫的信仰有了现实支撑。少年彭雪枫就有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他痛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同情农民反抗地主阶级,当这种意识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点燃,迅速的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转化为改天换地的伟力。育德学校是半军事化学校,彭雪枫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边接受军事训练,可谓“吃尽百般苦,换得真才来。”在彭雪枫求学时期,当时的中国也正经历着军阀混战、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等重大事件,滚滚历史潮流激荡着少年彭雪枫对当代中国现状的思考和探索。尤其是在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北京组织在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加强了对学生联合会的工作。北京学联和育德学校取得了联系,彭雪枫在北京学联的推动下,组织成立了育德学校学生会并担任会长,带领进步爱国青年学生张贴反对帝国主义杀害中国工人的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讲,揭露英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正是这些社会实践,让年轻的彭雪枫脱颖而出、崭露头角,1925年6月经共青团北京地委书记唐从周介绍,彭雪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残酷的与敌斗争,让彭雪枫的信仰有了发展支撑。1926年1月冯玉祥被迫下野,育德学校也随军迁往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塞外半年的求学经历,不仅锻炼了彭雪枫的组织能力,更是磨砺了他的革命意志。在绥远期间,他深入人民群众、实地参观考察当地风土人情,汲取人民智慧。1926年9月彭雪枫从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便领导育德学校学生重返北京,经历千难万苦终于回到北京,这次活动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斗争经验。回到北京进入北京汇文中学后,年仅19岁的彭雪枫即出任汇文中学中共支部书记,这为彭雪枫组织领导反帝反军阀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彭雪枫领导成立了中共的外围组织“育德同学会”和“汇文学艺读书会”,引领进步青年学生阅读党刊和其他进步书籍,利用学生会组织和领导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活动,散发革命传单、张贴红色标语、与反动学生会势力做斗争等革命实践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无疑引起了北京反动警方的关注,彭雪枫和他的同学们人身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与敌斗争的环境变得更加艰难困苦,与敌斗争的残酷更是使彭雪枫信仰得到了发展壮大,愈加成熟坚定。1927年初彭雪枫等人从汇文中学转入今是中学,也正是在这个时刻留下了信仰弥坚的合影照片。
严格的组织培养,让彭雪枫的信仰有了组织支撑。18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汇文中学中共支部书记,19岁成为北京东城区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岁成为今是中学中共党支部书记,彭雪枫信仰力量的滋生和发展,同党组织的关心爱护培养密切相连。五卅惨案事件前后,进步爱国的彭雪枫就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和培养,在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中,共青团北京地委指导和带领彭雪枫等先进青年学生组织游行示威、社会调研。在北迁归绥的时候,党组织时刻关心关注着彭雪枫,也正是在归绥期间彭雪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彭雪枫虽然还是个学生,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但凡是党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他都不遗余力的完成。当重返北京后,中共北方区委更是加大了对青年活动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帮助彭雪枫利用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洋军阀的工作,组织进步学生深入铁工厂和黄包车工人、清道夫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宣传马列主义,鼓动革命,他还同掏粪工人交朋友,发动工人为自身利益进行斗争。正是组织培养和锻炼的结果,年轻的彭雪枫“更有计划地受着马列主义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和革命前途道路充满了信心。
(作者:李涛,中共南阳市委党校,四级调研员科研处处长)
一瓶花生酱
时威
一瓶花生酱,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再也不能平常的佐料品了。可是从彭雪枫同志的家书中提到的这瓶花生酱却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瓶花生酱不仅是送给怀孕的妻子的佐料品,更是饱含着彭雪枫对妻子深深地爱意,诠释着彭雪枫“革命是顾千家万家,不能只顾一家。”的革命理想,承载着彭雪枫家国天下的精神品质。
彭雪枫和妻子林颖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革命爱情,那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基础上的爱情。彭雪枫送不了妻子黄金首饰,也没有豪宅田地可以留给妻子。可是彭雪枫对妻子的爱却是那么的独特和细腻。送给妻子林颖的礼物,有时候是书籍,让妻子好好学习;有时候是衣服,让妻子穿的更暖一点。而这次的一瓶花生酱,则是彭雪枫辗转得到的意外之喜,考虑到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彭雪枫自己舍不得吃,就想把它送给了妻子,希望妻子补充一下营养。彭雪枫忙于革命工作,不能亲自将这瓶花生酱送到妻子的手中,只能是伴随着彭雪枫同志的思念,辗转托送至爱人手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这一瓶普通的花生酱,满载着彭雪枫的心意和爱意,随着一封家书到了林颖的手中。在家书中,彭雪枫同志对妻子林颖说,不要担心我,现在战争形势国际国内空前有利,收复津浦铁路西侧地区,就能看到革命成功的希望,中国革命二十余年,应该苦尽甘来了。也许吃完我送你的花生酱,就能等到我胜利的好消息,安心等我回来吧,待我凯旋时,咱们的孩子也就出生了。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彭雪枫同志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直到1941年9月24日,34岁的彭雪枫在淮北区党委两位负责同志的撮合下才和在淮北地方做妇女工作的林颖同志结为革命伴侣。抗日战争中彭雪枫同志为了革命工作,经常转战黄河南北,少能回家,结婚刚三天,他们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在半城誓师率部西进,准备收复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当天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步行十几里路来送别自己的丈夫,鼓励他在前线多杀敌立功。战地记者拍摄下了两位革命同志的照片,彭雪枫师长眼神犀利,对未来充满希望,林颖同志纯朴丽质,笑靥如花。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这样的幸福时刻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在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这样的夫妻感情是那么的伉俪情深。
然而时光凝固在1944年9月11日的河南夏邑八里沟,彭雪枫同志在前线指挥追击顽军作战时被流弹击中胸口牺牲。这颗流弹击碎了他为解放人民而革命的光荣梦想,击碎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挂念,击碎了他初为人父的喜悦,彭雪枫同志遗爱长淮!
“放牛娃”放飞飞行梦
王双双
在河南省方城县东北角的杜凤瑞纪念馆内陈列着一架充满历史感的“杜凤瑞战机”。这架战机历经岁月的打磨虽已锈迹斑斑,但这沧桑的外壳却丝毫掩盖不住它勃发的英姿。该战机是歼五型歼击机,杜凤瑞生前就是驾驶着这种战机英勇与敌搏斗,威震敌胆。
1933年8月,杜凤瑞出生在方城县杨楼乡赵洼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计,杜凤瑞出生8个月便被父母用箩筐挑着外出逃荒。可是逃荒并没有改善这一家人的生活,8岁时杜凤瑞就帮地主放牛,备受辱骂和毒打,他都忍了过去。尝尽人间辛酸。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1948年5月,15岁的杜凤瑞毅然扯断牛鞭告别亲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杜凤瑞的阶级觉悟迅速提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革命者,首先要确定坚定不移的革命人生观,就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处处为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杜凤瑞作战勇敢,奋勇杀敌。参军当年,他首次参加河南南阳白河战斗就荣立战功。1952年在云南剿匪战斗中担任司号员,带病出色完成任务,立二等功一次。同年3月,他被选调作为飞行员到空军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由于出身贫苦,从小没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当时的杜凤瑞对数理化一窍不通,甚至在入学考试时交了白卷。当时选调的飞行员大多文化水平比较低,考试交白卷的情况也很常见,但杜凤瑞却很受刺激。这个时候他学到了志愿军飞行战斗英雄韩德彩的事迹,发现两个人同是出身贫苦百姓,当过放牛娃,但韩德彩却经过自己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年仅19岁就拿下美军“双料王牌空军英雄”的称号。于是杜凤瑞便下定决心,要把学习当作对待敌人一样克服它,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学习中,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航空理论,钻研飞行技术。他白天认真听课做笔记,晚上熄灯后就在厕所里借着灯光看笔记。当时学校怕学员们学习太过辛苦,把身体搞垮,专门下了命令不能“开夜车”,但酷爱学习的杜凤瑞却买了个手电筒,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偷地学习。他勤耕不辍,最终取得了结业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后,杜凤瑞被分配到空军飞行部队,认真训练,虚心求教,飞行技术迅速提高。1957年被评为优等射手,被誉为“铁杆僚机”。
杜凤瑞便是应了那一句话“大鹏不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算最开始是一只鲲,却也能变成遨游九天的大鹏,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新婚蜜月的“请战书”
王双双
翻开历史的画卷,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壮丽诗歌。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籍空战英雄杜凤瑞在1958年写给部队领导的“请战书”现在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看着英雄写下的行行文字,我们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看到了无数解放军战士们不怕牺牲、勇于报国的壮烈场景,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拳拳赤子之心。
飞行员杜凤瑞长得英俊潇洒,在当时成为很多姑娘心中的理想伴侣。但为了心爱的飞行事业,他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婚事。团政治部于主任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将自己的侄女于兰芳介绍给杜凤瑞。
正是大好年华的两人在于主任的饭局上认识了,兰芳本就有意军人,见到杜凤瑞更是喜不自胜。眉眼低垂复又抬起之时,便看见杜凤瑞也在看自己,情意一时不点自通。于主任看这郎有情妾有意,便顺势把结婚的事情提了出来。
婚姻大事定下来的杜凤瑞立马给父母写信报喜: "爹、妈,您二老整天为儿子牵肠挂肚的婚事已经办妥了,过些时,我俩回家看望您二老。”杜凤瑞的父亲杜龙章和母亲王长青分外高兴,连忙把门前养了多年椿树砍掉,请木匠做了一张床、一个桌子和几条凳子,母亲也为他们缝制了两床新被褥。他们盼望儿子和媳妇早日回到赵洼村。但那时正逢部队军事演习,杜凤瑞最后决定不回去,只是在大队的营院里和兰芳在一阵鞭炮声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杜凤瑞新婚不过24天,便接到了赴闽执行战斗任务的命令。大好男儿报国的时候到了,杜凤瑞二话不说当即向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我听首长动员之后,心里热血沸腾。我坚决要求党委、支部批准我第一批赴前线参战,到前线后我向党和首长保证:
1、响应党的号召,克服困难,放下个人问题,争取首战告捷,立第一战功。
2、虚心学习,钻研战术,在空战中坚决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为指南。
3、保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保证每天出勤。
4、保证服从命令,听指挥,搞好团结,搞好长僚机关系,在空战中掩护好长机顺利完成任务。”
温柔体贴的兰芳知道杜凤瑞胸怀报国之志,支持他的请示,只是新婚燕尔还是不舍难过。翌日清晨,深明大义的于兰芳默默地为杜凤瑞打好行装,将他送到机场。分别的时候,杜凤瑞眼含泪水紧握着妻子的手不愿松开。两人一心盼着连枝共冢,却还是为了国家忍痛分别。为了心中的大志,杜凤瑞只能放下心中那一方的柔情软语,装上坚硬的铠甲抵挡一切的苦难。战机已飞向蓝天,于兰芳还在呆呆地望着、望着……她做梦也想不到,这次分别竟成了令人心碎的永诀!
1958年10月10日拂晓,杜凤瑞所在的飞行中队在福建龙田上空,同窜犯大陆的台湾国民党空军6架飞机展开激战。在激战中他被4架敌机的围攻,座机被击中,失去操纵,被迫跳伞。然而在杜凤瑞在即将降落地面时,却遭敌机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5岁。杜凤瑞牺牲后,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了一等功,国防部授予他“空军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命名他生前的飞行大队为“杜凤瑞大队”,永远地纪念杜凤瑞这个英雄。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使节约用水成为自觉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