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路”历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书路”历程
作者:   樊玉秋

“书路”历程

樊玉秋


  在暖暖的灯光下,我们娘仨相互依偎着,共同享受着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

  哄睡小闺女,已是夜里十一点了。儿子脸枕着书,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我的内心闪过一丝愧疚,却很快转为欣慰。看着茶几、沙发上散乱的书,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忽然觉得有书陪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儿时的我喜欢看书,名著也罢,杂志也好,即使有的字不认得,即使有的书看不懂,也会拿来翻一翻。不管什么时候,疯累了玩够了,就捧起来安静看一会儿。那时,对书本的喜爱懵懵懂懂。书是一种陪伴,是童年独特的一抹色彩。

  上了小学,老师们批改作文时用红色波浪线标记优美的语句。为了得到更多红色波浪线,我开始读文学书籍,还养成了摘抄和背诵名言警句的习惯。每当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我都心中窃喜,盘算着又得再看几本书了。

  中学时,我和同学们偷着传阅金庸先生和琼瑶女士的作品。金庸的天马行空,琼瑶的儿女情长,让我萌发了创作的念头,废寝忘食地写了满满一笔记本,完成了我的第一部校园小说。作品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我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粉丝”。现在回想起来,在青春期,读书是炫耀自己的手段,是梦想的催化剂。

  高中时,为了应试,班主任不允许我们看任何学习资料以外的书,包括《读者》《青年文摘》,还有当时特别火的杂志《萌芽》。可高压抑制不住我对书的喜爱,周六放假的一天,我总是在学校对面的书店度过。毕业晚会上,我们班有一个女生说,有一个遗憾就是,校报上有一首关于青春的诗非常火,到毕业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当我站起来,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乖乖女竟然还有另一面!

  那时,读书是挣脱应试枷锁的快感,是对自由和情怀的向往。

  大学时代,最令人兴奋的就是终于有大把时间名正言顺地“泡”在图书馆里。一天,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安静的小屋,非常雅致,书籍有序摆放,花朵寂静绽放,一位知性优雅的老师正在窗边看书。那位老师叫“会心老师”,她的书屋叫“会心书屋”。从此,我成了那里的常客。我们时常开展微沙,交流读书心得,谈论电影,一起冥想,一起学习心灵成长的课程。

  那时,我终于体会到,读书不是为了写作,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寄托,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毕业后,走出象牙塔,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我忙着工作,忙着结婚生子,读的书越来越少。后来,我和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车上听书。听到好的书,就忍不住要买来品读。有一天,我发现先生出差回来包里特别沉,打开一看,是一本书。

  慢慢地,我和先生的交流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更多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读书,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让我们在柴米油盐之外也找到了一点儿“诗与远方”,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有了一丝微波。

  好的书本会说话,会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人们的生活。有一次,送儿子上幼儿园,车上放着育儿的书。儿子忽然对他爸爸说:“爸爸,你听,要不吼不叫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才发现,原来一路上他摆弄着玩具,竟也跟着听了不少东西。

  聪明的犹太人把书本涂上蜂蜜,让小婴儿去舔,让他们觉得书本是甜的。这大概就像我们的父母从小反复给我们讲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随着年岁渐长,我对读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也希望两个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儿子小的时候,我每天晚上抱着他读绘本。有了女儿,她爬来爬去,总是捣乱,有时候是啃书,有时候是抢哥哥的书。我就任由他们把书弄得满床都是,看多少都行,没看成也行。

  在暖暖的灯光下,我们娘仨相互依偎着,共同享受着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我希望成为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以后,无论他们多少岁,无论他们走到哪儿,他们对于读书的最原始记忆就是幸福与满足,就像犹太人记忆中书本那甜甜的味道。那些我不懂的,书本会教给他们。那些我无法陪他们到达的远方,书本会带他们一一走过,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妈妈!”我抽开书本,儿子醒了。“这本没看完呢,想让你读。”我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不着急,路很长,好书很多,我们慢慢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无声的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