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阳市委手机党报 南阳网主办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辛丑年二月廿七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南阳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人民关注的盛会,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头看,也是对今年乃至未来的远景规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的两会召开于“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 交接之际,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进一步激励全市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切实增强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扬鞭催马,伏牛奋起,以跨越发展、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紧迫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便民】
★今日南阳:晴,温度7~19℃,东风2级转东北风1级,空气质量良。
★今日生活指数:白天温度适中,但早晚凉,易穿脱的便携外套很实用。
【导读】
>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成就
>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目标
>2021年重点工作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是南阳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好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2亿元,增长3%。税收完成140亿元,增长3.4%,税收占比69.3%。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
南阳与湖北有692公里的交界线,5个县(市)、22个乡镇、122个行政村与湖北接壤,疫情期间从湖北返宛7.3万人,其中武汉3.7万人。外防输入压力大、内防扩散难度大。
自觉站位全国、全省抗疫大局,果断出击、科学应对,在全省率先启动Ⅰ级应急响应。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机制,把防、查、控、治贯穿始终,用较短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打好了主动仗,守好了河南的“南大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四早”“四集中”原则,健全医疗救治网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科学精准救治患者,最大限度减少重症率、降低死亡率,确诊病例治愈率98%。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扎实细致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段防控,切实加强冷链物流管理,去年2月27日以来,全市无新增确诊病例、无输入病例。
全力抓好“六稳”“六保”
---------
2020年,南阳市坚持把稳住经济基本盘放在突出位置,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运行36条、抓好“六稳”“六保”22条等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健康发展。
项目建设扎实有效。111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670亿元,32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0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49个,实际到位资金7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政策资金争取成效明显。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71.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173.4亿元,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60.5亿元。市场主体逆势发展。累计减税降费32.9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21.3亿元,金融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59亿元,直接融资268亿元,新发展市场主体11万户增长13.9%。人民生活保障有力。创新实施“三有一可”机制,有组织输送133万农民工返岗就业;推出特殊时期城乡低保、政福保、政康保、临时救助等政策;发放保障救助资金9.2亿元,惠及群众60余万人。
【“十三五”成就】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
全市经济总量接近4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5.2%。在减税降费的情况下,税收收入比五年前增长34.4亿元。
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规模迈进,电子信息、超硬材料、轴承和纺织服装等百亿级产业园区发展壮大。牧原集团、龙成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企业进入河南民营企业100强,4家企业上市、总数达到10家。 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规模全国领先,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面积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居河南省第一。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 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
“四季战”持续攻坚,蹚出“南阳路径”;“四集中”筑牢底板,创新“南阳模式”;“四机制”加压增责,用活“南阳打法”;“四保险”防止返贫,形成“南阳经验”。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综合成效全省先进。牧原“3+N”模式、政福保、政康保、“四集中”兜底保障等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
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省兜底保障工作现场会、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交通运输脱贫攻坚现场会等33次大型会议在南阳召开;南阳先后52次在省级以上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省部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南阳脱贫攻坚经验类文章14万余篇。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植树造林持续加强
---------
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9.2%、15%。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为258天,同比增加63天,增幅全国第六。总投资135亿元的国储林项目持续实施,“3+3+N”建设模式全国推广,造林总量连年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扛稳反恐维稳政治责任
---------
涉疆服务管理创造了“南阳经验”;扫黑除恶综合成效位居全省前列;“雪亮工程”建设全省一流,连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发展势能实现跃升 现代化建设基础扎实
---------
创新动能显著增强。发放科技贷款贴息6.3亿元,兑现科技创新券3855万元,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家、基本实现大中型企业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264家、是“十二五”末的近5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30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69项,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到58%,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基础支撑持续强化。郑渝高铁郑襄段通车运营;周南高速建成通车;南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18万人次;唐河航运工程开工建设;南阳火车站新站房建成投用;内乡电厂1号机组建成投用;风电、光伏并网总规模实现“双百万千瓦”目标;唐白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建成5G基站3184个。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区域发展融合协调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0%、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规划建设“四圣”文化园。8条内河综合整治基本完成,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新增城市道路124公里,14条断头路、卡脖子路顺利打通;拆墙透绿621处,新增游园绿地28.5万平方米;实施棚改6.7万户,改造老旧小区3.8万户。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经济社会充满生机活力
---------
成功举办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荣获“世界月季名城”称号,全市月季种植面积12万亩,品种6000多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京(津)宛对口协作,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
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投资120亿元、占地6000亩的20所完全学校,已有8所建成招生,12所顺利推进。市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铺开,占地面积812.6亩,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实现突破,全市三级甲等医院达到6家,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中医药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实施“开门红”20条政策措施,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季度97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243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7亿元,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向好、稳定恢复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好于全省。初步预计,一季度生产总值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5亿元、增长23.6%,其中税收完成36.4亿元、增长33.8%,增速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5位。
【2035年远景目标】
经过15年的接续奋斗、争先出彩,全面建成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基本建成“五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南阳,大城市规模能级实现大幅跃升,努力争取省域副中心城市。
“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高质量”工作体系,深入实施“两轮两翼”战略,重抓重推“九大专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建设具有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开好局、起好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目标】
七个迈上新的大台阶
---------
经济综合实力、创新驱动能力、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品质、市域社会治理迈上新的大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经济总量跨越5千亿元台阶、力争达到6千亿元,稳居全省前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创新型龙头企业达到20家,“瞪羚”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向300平方公里、人口向300万迈进,9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基本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总投资60亿元的“四圣”文化园建成开放。20所完全学校全部建成招生,“一校一馆六院三中心”医疗卫生项目和张仲景健康城全面投用。法治南阳、平安南阳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基层治理走在全省前列。
“十四五”时期14项重点任务
---------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区域创新高地;聚焦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综合竞争优势;突出核心带动全域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构筑高层次开放平台,建设区域开放高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区域文化高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区域生态高地;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
【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我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大城市目标定位,坚定信心、振作精神,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努力为“十四五”开好局、现代化南阳建设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
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其中税收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生态环保完成省下达目标;粮食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核心支撑
---------
构建市域“234”工业发展格局,突出县域“主新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实施“三大改造”项目210个,年度完成投资130亿元。强化创新链,建好产业园,全市产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640亿元,增长8.5%。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全面强化科技创新 集聚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内生动力
---------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市厅、市校、市院合作,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40项。发挥好南阳科技大市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载体作用,吸引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交易和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3亿元以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争取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落实诸葛英才计划,做实市人才发展集团,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强化创新政策支撑。用好科技创新券和科技贷款贴息,建立科创风投基金,实施科技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
着力稳定经济增长 提升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总量规模
---------
狠抓项目建设,大力招引优质项目争取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00个。强力推进重点项目,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00个,重抓省市重点项目340个,确保年度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全年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减税降费20亿元以上。稳定扩大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3%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90亿元以上。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空间布局
---------
大力更新老城区,实施42条道路建设项目,全面完成8条内河综合治理,改造老旧小区2.4万户。加快县域发展,培育30个重点镇、50个中心镇和30个特色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水同治”项目12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强化基础支撑;加快建设新城区;加快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夯实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基层基础
---------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71.5万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
培育壮大1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肉食、粮油、食用菌等“八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千四特”农业大市。发展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500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千万工程”示范村100个,完成改厕18万户,新改建农村公路1300公里,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6万户。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优势潜力
---------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坚持规划“一支笔”“多规合一”;深化土地管理“六统一”,探索推行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改革,确保中心城区征收经营性储备用地2300亩;新增上市企业2家,实现各类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好15个对口协作项目、年度完成投资4.2亿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增强“造血”功能。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绿色屏障
---------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PM10平均浓度、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逐步改善;33个国省考断面稳定达到国家、省确定的水质考核目标,地表水水质优良比率总体达到80%,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丹江口水库及陶岔取水口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完成营造林165万亩。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补齐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民生短板
---------
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人物同防、闭环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防控物资储备,加强口岸入境、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认真组织、统筹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突出稳就业促创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返乡下乡创业1.1万人。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开展技能培训24万人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四集中”兜底保障长效机制,巩固好政福保、政康保工程,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4万套。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力推进完全学校建设,确保再有8所今年秋期全面招生、剩余4所明年秋期全面招生。新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2000套、农村教师住房9800套。
办好15项省市重点民生实事
---------
免费开展妇女“两癌”筛查、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康复救助残疾儿童1620人;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2.55万户;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完成17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推动农村电网提档升级;维护改造城市公共区域窨井设施1.79万个;扩大5G网络覆盖面,新建基站3491个;提升移动政务服务能力;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扩大村(居)法律顾问服务面;加快建设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推进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10000套;30所中小学提供午餐供应与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公益电影进社区”活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南水北调精神和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和南阳国防教育基地,谋划建设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开发黄山等文化遗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研学旅游、全域旅游,打造文旅强市,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温馨提示:
★南阳手机报法定工作日每天发送两期(早晚各一期)。更多新闻见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网(www.01ny.cn)及南阳网官方微信(微信号:nywbbs)。
★主管单位: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总编辑:周首相
★责任编辑:黄术生
★编辑:马钰春子 王鹏
★校审:徐璐 李东洋
★感谢您阅读本期手机报!如果您对本报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均可加QQ:945137373留言。手机报邮箱:nysjbbjb@163.com。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手机报2021年4月8日早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