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赵长春
想起故乡袁店河的二月二了。儿时的。
这一天,我们的口袋里蓄满了豆香。苞谷(玉米)炒熟,开花的,半开的,透着香。年过完了,二月二,如同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也是重日节,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重日节,在留恋过年的惆怅中,随着炒豆的香味,降临。
二月二,炒苞谷,民俗。至少在故乡由来已久。爷会给我们说一个下面的“瞎话儿”。
武则天当了天下皇帝,天上的玉帝不高兴,就叫太白金星传旨四海龙王,三年不下滴雨。没有吃喝,百姓哭声震天。管理天河的老龙王于心不忍,就偷降下天河之水。玉帝很恼火,传旨太白金星,将老龙王打下凡间,压在罗汉山下受罪,还发下毒誓:再回天庭日,金豆开花时。这是个大毒誓,金子不怕火,金豆咋能开花?太白金星看不过了,就扮成个老头子,在袁店街头卖苞谷,高声吆喝,金豆金豆!人们听了,顿悟。只是太白金星有些私心,约定他逛完人间的正月后,大家再炒金豆。就这样,二月二一早,家家炒苞谷,高温,盖上盖,啪啪,开花!玉帝无奈,赦免老龙王。老龙王从罗汉山下出来,一抬头,直飞冲天!
爷说完,叫我们看北边的罗汉山,就着山势,说东边的山头是龙头,向西缓缓延至袁店河的跑马岭是龙身子……越看越像,看着看着,还真怕腾飞了。
所以,这一天,要炒金豆(苞谷)。爷会在锅里加一把黄豆,炒熟,撒上盐水,点点滴滴的盐霜挂着,咸香。爷说,黄豆黄,金色,也是金豆,吃吧。
我们就吃金豆,咯嘣咯嘣,能吃上好几天。后来,豆子就不焦了,皮实,嚼着有些费劲。不过,那时读书多的话,会给爷耍二蛋脾气:苞谷(玉米),明朝时传入中国,武则天是唐朝的。好在孩提,只顾品味豆子香,不知道这个茬儿。否则,爷说的古经得修正一下。
这天早上,我们吃金豆时,父母还忙活着一件俗仪。将灶洞下的草木灰铲半箩头,在院子里、门口撒粮食囤,就是圆圆的灰圈,三圈相套,再撒进一小把粮食,“囤”外也撒点,寓意囤满粮足。节日表达有着约定俗成的礼仪感,从而庄重严肃。母亲撒灰,父亲投粮,不说话。门口的路上,尽着自己的地盘撒,还要围着房基撒上灰。干完这些,洗手,吃饭,上地。
对门邻家姓袁,堂兄弟两家,合住一个四合院。老二,脾气古怪,讲究老礼:三十晚上要熬夜,初一早上起五更,抢放头炮,谁也不能偷懒。二月二一早,撒完灰囤,还要“接龙”。从灶火的水缸前撒一道灰线到水井前,再接着灰线撒一道谷糠回到灶火,与灰线接头。见我好奇,老头脸上透出少有的和善,说这是引龙王爷回家,好清水长流。说完这些,问我记住没有。我说记住了,就给我一把炒豆。他平时一脸的严肃,此时皱纹放开,笑了,被夹在里面的和善也流放出来了。
这一天,袁家的女子,村上的女子,都不动针线,说是龙王爷抬头起身,怕伤了龙眼。袁老二的大女儿,勤快、清秀,会缝纫,有一台当年少有的缝纫机。她多坐在向西的小屋里,哒哒哒,哒哒哒,蹬着机子,好像做不完的衣服。她快要出嫁,做着自己的嫁妆……
二月二的中午,吃面条。手擀,细细的。去地里,春意至,生机盎然,剜把蒜苗、菠菜,还可以挑把荠菜。放醋、小磨香油。过年时吃肉到底多些,这个时候吃酸醋面条,爽口,刮肠。这也有讲究,是吃龙须面。
这一天,还要“剃龙头”。说是“正月剃头死舅”,进入二月,龙抬头,人剃头。都好。后来读书多点,才知道“正月剃头是思旧”:正月不剃头始于清军入关。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一统江山,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匠们挑着这样的旗子行走,强制推行“辫子头”。这样的发型也有清朝统治者的寓意:“削平四野,据守中原”。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经过生命威胁与文化坚守的权衡后,文人、士大夫们就采取了一种妥协,在正月里不剃头!即“正月不剃头为思旧”,可不是“死舅”。
这一天起,袁店镇要起古会。老会,五至七天。三台大戏,各类杂耍,八方小吃,诸般人等,热闹得很。袁店河畔,流水淙淙,柳枝儿在风中摇曳,细草萌着黄黄、紫紫的芽儿……
咦,春天来了。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唐河县:戏曲下乡暖民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