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两会”时。不久前,《2021河南省春节晚会》、《元宵奇妙夜》相继“走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河南卫视的主创团队和节目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晚会幕后故事。传统文化“破圈”的密码在哪里?给文艺工作者带来哪些启示?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 全国政协委员
■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用科技与网络“变量”,激活传统文化“能量”
《2021河南省春节晚会》、《元宵奇妙夜》的持续火爆,让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也跟着“破圈”。最近,几家馆的人气都很高。这说明,人们对文化精品的需求迫切、期待也高,但目前文化精品的生产还不能满足这些新期待。
如何借着这个契机,助力传统文化走上“破圈”之路?
要用心挖掘出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的传统文化要素,推动博物馆资源“IP化、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的互动合作,有序开发利用文物资源。
借力现代科技,让文物“会说话、动起来、活起来”,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真实可感。借助网络与公众互动交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增量。
■ 全国人大代表
■ 国家一级演员 金不换
文艺工作者要扎根扎根再扎根
好听、好看、好玩!《元宵奇妙夜》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的认可,这说明,只要有诚意、有创意,我们完全可以让看似“刻板、陈旧”的东西活起来、火出圈。
文艺工作者要到现实生活中去,扎根扎根再扎根。摸清人民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把作品创作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才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 全国人大代表
■ 河南豫剧院院长 李树建
既要贴近年轻人,还要贴近泥土地
怎样让传统文化贴近时尚、贴近年轻人?《元宵奇妙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不是“新瓶装旧酒”、把已有的舞台作品直接搬上网络,而要研究文艺作品的传播规律。
怎样让传统文化“接地气”?需要线上线下一起发力。就豫剧而言,除了在城市、乡村、旅游景点搭台唱戏,还可以推广文创产品,让年轻人觉得传统艺术可亲可近,再在心里慢慢落地生根。
■ 全国人大代表
■ 中国美协会员 王绣
年轻人知道怎么“寻根”,这是文化自信
唐代的“小胖妮儿”个个活灵活现、健康可爱,尤其是她们的表情和动作,嘴巴嘟嘟,蹦蹦跳跳,这不就和我们身边的年轻人一样嘛!有血有肉有感情。
《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火出了圈,对文艺工作者是一个榜样,说明用心的、优秀的作品,一定会被大家认可。听说这个节目的创作团队很年轻,年轻人知道从哪儿寻找自己的“根”,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他们肯下功夫钻研,又有想法,很了不起。希望更多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守护好、发扬好。
编辑:顾清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