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凉水泉村民心暖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新春走基层 | 凉水泉村民心暖
作者:  赵倩

新春走基层 | 

凉水泉村民心暖


  农历腊月二十五,冬日暖阳照耀山岗。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前行,就到了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设施齐全的广场上,老年人和孩子笑声飞扬。

  凉水泉村位于镇平县城北部,因传说有一眼不会干涸的甘甜的泉眼而得名,但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泉眼变得“甘甜”。这里曾经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以往,临近春节村里很是冷清:一年到头收入不多,没钱没底气,热闹不起来,只能窝在家里。如今,又到年关,村民们却丝毫闲不下来。

  “每天都在基地里干活,活不重,一个月下来能收入几千块,过两天抽空就去备年货,孩子想买啥买啥。”脱贫户王玉德脸上笑开了花。他在村里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从事双孢菇切割菇根工作,务工的收入以及公益岗收入让家里日子越过越好。

  “要想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离不开扶贫产业的带动。”凉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光说,他一直筹划着如何让贫困群众、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凉水泉村紧抓镇平县布局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的时机,建设40个双孢菇种植大棚,日用工量100人左右,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增收致富的好渠道。除此之外,瑞贝卡假发制品扶贫车间等扶贫产业也发展得很红火,脱贫户杨华玲就在这里工作。

  “中午就在家里吃饭吧,刚从车间干完活回来准备做午饭哩。”杨华玲圆圆的脸盘,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她个子不高,很难想象这样娇小的身躯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并且一扛就是十几年。

  以前生活有多难?47岁的杨华玲心里有深深印记。2005年丈夫在务工时因安全事故离世,留下了三个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公婆,还有山里的薄地,当时一家人过得异常艰辛。

  2017年2月,村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杨华玲家被纳入整体搬迁计划,她和乡亲们一起搬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这里环境优美,水、电、路齐全,还有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扶贫车间,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

  “大女儿很争气,大学毕业工作了,剩下的两个孩子都读高中。我每天在离家几步路的瑞贝卡干活,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加上补贴足够一家人开销!”杨华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走出杨华玲家,一眼就看到村党建文化主题广场和凉水泉小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方便孩子就近入学,市县镇村层层发力,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凉水泉小学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用。

  学校红色的墙体大气醒目,村民李聪迪的女儿今年四年级。说起新建的小学,她赞不绝口,孩子再也不用每天走几里山路去上学了,家门口就可以读书,方便!

  过去,凉水泉村除了有一眼传说中的泉眼外,再无任何令人留恋之处;而如今,这里已彻底改变了模样,产业兴旺,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希望,2020年最后3户10人顺利脱贫,全面小康的步伐迈得更加铿锵。

  “国家森林乡村”“河南省传统村落”“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蝶变后的凉水泉村获得多项荣誉……凉水泉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在村子入口处,“听党话跟党走,享党福感党恩”几个金黄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全媒体记者 赵倩)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