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拐河镇关帝庙大殿后门的门匾上书有“义之尽”三字。石刻,行草,结构严谨,章法呼应,端庄大气,苍劲有力,镶嵌在方大厚实的古砖墙壁内。义之尽,语出《礼记》:“仁之至,义之尽也。”原指古时年终极虔诚地祭祀对农业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后引申为义气到极致,有空前绝后之意。
拐河镇关帝庙
关帝庙大殿后门的门匾上书有“义之尽”三字
拐河镇关帝庙重建于公元1725年,现存有重修关帝庙碑记的石碑一通。关帝庙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东西跨院各三间,卷棚室外台阶下,有东西厢房各七间组成,整体方正对称。
相传,义之尽三字是几百年前拐河镇西关村一德高望重的老秀才所书。老秀才熟读经书,可屡试不中,连个举人也没捞到。但他一生为人仗义,声望很高。73岁那年,无偿题写义之尽三字。他废寝忘食,反复练习揣摩,耗尽精神,浸透心血,终积劳成疾,书成人亡,让人唏嘘,留下一段传奇。
关帝庙是小镇褪色的时光,是小镇的历史标本,见证着小镇的前尘往事和时光的变迁。每有闲暇,我总来走走看看,和古老的关帝庙、残缺的断砖碎瓦对对话,听一段过往,念些许往事,品几章历史。
关帝庙西跨院的古柏
寒冬的风猛烈地吹着,那棵高大的古柏和几棵塔松树枝交织在一起,发出沙沙声,如关羽的磨刀声,似东汉末年战场上的鼓角齐鸣。古老的青砖墙,长满瓦松的灰蓝瓦,房顶上形态各异的兽头,构成一部厚重发黄的古书。
我不知道国内外有多少个关帝庙,也不知道每个关帝庙是否都书有义之尽三字。窃以为,义之尽言简意赅,书尽关羽一生,评其一生恰如其分。关羽,一直以来是让人推崇备至的人物,在古代,他是传播儒家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观念的最佳榜样。
关羽一生,义字当先,一生靠义字走天下。桃园结义后,大风大浪里勇往直前,即使刘备最落魄时,仍然不离不弃,追随大哥颠沛流离,至死不渝。曾约“三誓”,封金挂印,千里寻兄;败走麦城,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受关羽的影响,在国之大义面前,在正义善良面前,拐河小镇涌现了许多义字当先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走进了史册,走进了一代代人的心中。
明清时,来此经营丝绸生意的陕西人、上海人、武汉人、天津人、山东人等,和当地人一起建成七十二家商行,他们义结金兰,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他们义内求财,热心公益,出钱出力,支持当地建设和治安维护,曾在关帝庙外建大戏楼一座,经常出钱请戏,免费让群众观看,他们中一部分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今。
站在正殿后门,看着义之尽三字,那英雄末路败走麦城仍奋勇杀敌的关羽,那长须飘飘、一袭长袍、挥毫书写的老秀才,发起正义斗争的澧阳中学进步爱国学生杨全保,拐河保卫战中血洒拐河大地的营教导员杜星培,走马灯似的闪现。
1943年,关帝庙来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和当地乡绅共建了一所私立初中澧阳中学。生源遍及方城、叶县、鲁山等地。青年学生在地下党员刘培芝、张书芬等人影响下,以校歌中“改造社会,开发地方,建设新中国”为座右铭,发起抗日救亡宣传,发起反抗强暴的正义斗争。后来,杨全保等人投身革命,成为国之栋梁。
关帝庙大殿后有一高土坡,原来二十多米高,俗称点将台或将鼓台。登上土坡,西南七峰可望,澧河环南山东流,往北望,一条形如巨龙的土岗绵延而来。据载,院墙外土坡上曾是营教导员杜星培和其他青年战士牺牲之处。1947年,拐河镇解放后成立了鲁南县军管政府,成为解放军解放南阳的战略后方之一。国民党军和土匪多次反扑,杜星培等十六人在拐河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三十多岁的生命定格在拐河的土地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关帝庙在内的大院子,大部分时间一直是学校。不管是方城十中、六中、方城四职高,还是拐河一小分校和拐河中心幼儿园,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更有义之尽的传承。
站在义之尽门匾下,独立在寂静落寞的空院子里,想着往事。寒风,残垣断壁,角落的砖头瓦块也似乎那么亲切,古老的关帝庙房脊上,落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跳着,仿佛也在絮叨着关羽和“义”有关的故事。(通讯员 刘文方 文/图)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图说南阳 | 慰问
下一篇:没有了